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奇迹般的地坑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1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694
内容摘要:陕州地坑院王琳摄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居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陕州地坑
 

 

陕州地坑院王琳摄

河南省三门峡市,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居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陕州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也有人称“地阴坑”“地窑”,充满着浓郁的黄土地风情,古朴厚重,美丽诗意,独居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中国农民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

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晚期,为地坑院发展的成熟期,后经漫长的历史,地坑院形成了今天的式样,它和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为中国民居史上的“四大奇观”。

近年来,陕州地坑院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名,不仅得益于陕州区委、区政府充分依托地坑院资源的唯一性与独特性大手笔谋划、高标准保护,更得益于成功整合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的陕州剪纸、捶草印花、陕州锣鼓书、澄泥古砚等地坑院文化元素,这无疑让盛世中的地坑院拥有了神秘色彩和神奇魅力。

千年穴居吐芳华

“地坑院营造技艺独特,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陕州区民俗专家白良旭说,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良旭说,依据不同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它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挖掘,这与通用的上竖式材料垒砌,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

村民关帮群世代居住在西张村镇地坑院,他说:“现有的地坑院已有200多年历史,有的住过六代人以上。”在春节来临时,关帮群仍坚守在自家地坑院内,准备过一个具有独特风情的新年。

在张汴乡曲村37号院农家乐,老板王军和几名员工忙碌着为春节期间到来的游客们准备饭菜。王军说:“我这院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借着旅游开发的机会进行了修整,没有想到春节期间生意会这么火爆!”

在曲村文化大院前的广场上,停着十几辆旅游大巴车,游客刚一下车,就被道路两旁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吸引了。春节期间,勤劳的曲村人也没闲着,积极向游客推销农副产品。目前,该村30多户群众都摇身变成了小老板。

前些年,陕州区借助上级扶贫政策、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整合资金300余万元,撬动群众投资1100余万元,对曲村103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群众围绕旅游开发大做文章,有的群众在院子里办起了剪纸展馆,有的建立了农耕文化展馆,有的搞起了农家乐,有的建成了窑洞宾馆,有的开起了五谷杂粮坊……还有些群众规划建设了果蔬采摘区、田园观光区等。

记者来到张汴乡北营社区,只见一排排新建的两层楼房格外抢眼。走进村民杨冬梅的家中,他们一家正坐在沙发上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杨冬梅笑着说:“政府在北营规划建设地坑院景区,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杨冬梅是陕州地坑院景区的搬迁户。2013年,陕州地坑院景区开工建设,杨冬梅的地坑院被列入地坑院民俗文化园项目一期工程,6年来,她亲眼目睹了陕州地坑院从农家窑院到知名景区的美丽嬗变。

为做好群众的安置工作,陕州区在北营、陕塬和曲村规划建设了3个社区,整个社区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同时,配套建设了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加大垃圾处理和柴草杂物清理,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树木,打造绿色景观,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新农村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绽放芳华。

地坑院里年味浓

春节前夕,陕州地坑院的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在窗棂上贴上剪纸,准备好过年的花馍。从地平线下飘起缕缕炊烟,带着乡愁记忆迈向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陕州地坑院景区人山人海,观看民俗表演的游客络绎不绝,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在景区的崖上,一群迎亲队伍披红挂绿,吹吹打打,在阵阵唢呐声中缓缓前行,游客们举起相机和手机,纷纷拍照留念。

“锣鼓书是咱的根,锣鼓书是咱的魂……”在陕州地坑院景区内,李文艺表演的陕州锣鼓书《震天吼》,声调铿锵、旋律激越,浑厚的歌声堪比“爵士乐”。

陕州锣鼓书作为一个地方稀有曲种,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曲目、音乐基本保持着原生态,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随着陕州地坑院的保护与开发,几乎失传的陕州锣鼓书粉墨登场,在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大放异彩。

“梆梆梆……”民间艺人朱秀云手持棒槌,在案几上平铺一块棉布,上面放上植物的叶茎和花瓣,用木槌敲打,几分钟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朱秀云表演的是豫西农村一种传统的印染技艺捶草印花。她从田野里采摘“芊棒棒草”的叶子,夹在织布中间,用棒槌敲打出汁液,将嫩叶的形状、脉络印在织布上,再经过固色,一件捶草印花作品才能完成。看到如此神奇的印染技艺,一大批游客围上前现场体验。

“正月里来无有花儿采,唯有迎春花儿开。奴有心采一枝头上戴,猛想起月季花月月开……”在这里,民间艺人黄亮娥一边拿着剪纸的剪刀,一边唱着剪纸歌曲,曲罢剪落,一幅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

而在陕州澄泥砚展演现场,一块泥巴在民间艺人王驰手中三捏两揉,一个造型独特的砚胚便呈现在游客眼前。经过炉窑烧制,窑变奇异,坚硬如铁,观之如墨玉,击音如钟鸣。

最吸睛的还是陕州灯会。你可能看过陆地上的灯会,也可能看过水面上的灯会,但地平线下的灯会你见过吗?春节期间,2019年陕州灯会正式点灯。该活动由陕州地坑院特色灯组、甘棠公园和高阳山灯组、城区亮化灯组三大板块组成,采取陆地、空中、水面、地平线下等多种形式惊艳亮相。

“我来自青海,春节到陕州区走亲戚,今晚看到陕州灯会,真是很感慨,灯会美不胜收。”正月初三,游客张鹏林带着家人正漫步在彩灯世界。

在地坑院广场,直径28米的“世界第一穹顶”灯组格外耀眼,让在场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森林陕州”灯组把几个地坑院相互贯通,让人欣赏洞中看花灯的别样效果。长达150米“西游记”9个灯组,通过时空隧道相连,从天蓬元帅戏嫦娥到面见佛祖取得真经,全程演绎了西游记的精彩篇章。另外,改革开放40年灯组寓意着陕州人民团结一心,阔步走向新时代。

向着幸福去奋斗

观看了白天的民俗表演,欣赏了夜间的陕州灯会,自然而然感到饥肠辘辘。

走进陕州地坑院小吃一条街,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灯火璀璨的花灯交相辉映。在摩肩接踵的游客中“东瞅瞅、西望望”,别具风味的陕州小吃香气扑鼻。

在陕州,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当属陕州十碗席。“垒砌长长穿山灶,摆起铁锅一串串”,走进景区员家大院内,看到这独特的灶具就让人惊叹不已!

“陕州十碗席的饮食文化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地坑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这院里卖出十碗席100多桌,总收入两万多元。”民俗专家员石让说。

员石让是景区聘请的民俗专家和顾问,平时向游客讲授地坑院方面的民俗文化知识。在节日期间,景区餐饮管理部便在他的院子里做陕州十碗席,以配合民俗表演招徕游客。这时,员家大院里人声鼎沸,十碗席彰显陕州人的朴实热情。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除平时给游客讲解民俗知识外,今年春节,我配合景区搞接待服务,另外还多了一份收入。2019年,我会继续努力工作,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员石让高兴地说道。

像员石让这样“泥腿子”端起“文化碗”的典型,在陕州地坑院景区还有不少,他们将陕州剪纸、陕州十碗席、陕州锣鼓书等特色文化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或展演民间艺术,或从事民俗演艺……均有不菲收入。

如今,陕州地坑院已跃出地平线,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奔向春天!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奇迹般的地坑院”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219/6428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