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新绿初绽。2月11日,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省长谌贻琴等省领导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当日,贵州共有18.6万人参加活动,共植树130.2万株,面积2.6万亩。据悉,开年即植树,包括赵克志、陈敏尔任内,贵州已经坚持了5年。2015年2月25日,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在全省各地同时举行。此后,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省五级干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已然形成了一项好传统。
“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重要指示要求、实施三大战略行动、建设三大国家级试验区的重要举措。”孙志刚说。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贵州这几年的发展说明,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他还特别强调,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了贵州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科学指南。
绿色,是贵州的底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提是守住绿水青山。为了扭转昔日“越砍越穷”的局面,打赢“治石造林”攻坚战,贵州人民发挥“敢想、敢闯、敢干”的贵州精神,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调减木材产量、开展公益林建设、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等措施,厚植生态基础,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贵州的石山渐渐变成了青山。
以陡坡石旮旯地带种植花椒为主的“顶坛模式”、以石山半石山地种植金银花为主的“坪上模式”、以南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种植早熟蔬菜为主的“者楼模式”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为主的“晴隆模式”……这些模式和创造留住贵州的青山绿水,改变了喀斯特地貌地区的贫瘠。
而今,贵州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进山地林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刺梨、油茶、核桃、茶叶、木本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打造生态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促进山区百姓走上增收致富路。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融合并进已成为贵州实现绿色发展的主途径。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黑水乡新群村村民张国英是当年贵州代表团唯一和总书记交流的农民代表,她用贵州沿河话作发言。现在的张国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再次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当年心中最大的愿望依旧没有改变,“尽职尽责把水果种好,通过带头示范作用,让我们村的老百姓都过上好生活。”张国英说,这也是这些年她做得最成功的事之一,“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奔小康。只要把这件事做好了,其他问题,也会慢慢解决的!”
以前种的是梨子、李子,2018年,张国英把部分果树换成了橙子、猕猴桃、葡萄等“四季水果”。2015年,新群村每户收入约五六万元,2018年,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民已经有了好几户。谈起这些,张国英连眼睛里都是笑意,“现在我们村可漂亮了,这都是国家政策好,老百姓也争气!”张国英说。
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贵州的绿水青山日益成为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编织出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画卷。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贵州旅游业带动就业234万人,受益人数超过470万人。旅游支柱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经过5年的努力,贵州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截至2017年底,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928万亩,是目标任务的两倍以上;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55.3%,比目标任务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全省林业产值预计达到2000亿元,极大地突破了1200亿元的目标任务。
面对如此丰硕的生态和经济成果,贵州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不忘初心再出发。2018年12月,贵州再次提出“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林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助推生态补偿脱贫78万人。
“要实现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我们要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绿色拥抱贵州的山川大地,把多彩贵州建设得越来越美丽,奋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孙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