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是个体力活,同样是个技术活,一个人干不了,通常是全家集体上阵,妇女负责洗糯米、蒸糯米,揉团,男人负责体力活—擂捶,小孩老人等都参与其中,各使一把劲。虽费时费力,但对于习惯于隐匿家庭情感的中国人来说,齐家协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体会到的却是一种久违的天伦之乐。
之所以将打年糕称之为技术,是因为不到火候难成年糕,打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过去打年糕基本都是手打,用石臼去谷壳,用饭甑蒸饭,再放进石臼用打粿槌打成年糕,趁着还没变冷变硬,赶紧拿回家用菜刀切成小块,或做成方的,或做成扁的,还有用印版做成花的,不一而足。
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减少,加上打年糕费时费力又麻烦,会打石臼年糕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方便快捷的机器操作,但如何让年糕有嚼劲又细腻,却是机器无法企及的。
打年糕前首先要掺好米,就是把糯米与晚米或者高粱按一定比例掺和起来,糯米品种的糯性、掺米比例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年糕的品质,而有多年经验的打年糕的人们,总是可以看似很轻易的完成这一过程。
掺好的米淘净晾干,接下来就是磨粉,磨机日夜轰鸣,人们挑进的是米,挑出的是粉,磨房里排着长长的队,轮到了,过称胖米(淘洗后的米),按份量交钱,将胖米抬高倒入机斗中,打开米闸,只见米粒欢快地似水流进入机腔,转眼磨细又进入旋风收集器中,下套有布袋,风吹得鼓鼓的。一场机磨下来,个个白发苍苍。
磨好的米粉加入水之后揉搓变成颗粒状,倒入蒸桶里,开始蒸粉,粉蒸透之后,便到了重中之重的打糕环节了。
手打年糕很是热闹,特别是在“打”的阶段。一般都是两人配合,一人挥槌,一人翻面。挥槌讲究技巧,打粿槌要高过于顶,落下来才有力道,除了在力道上有要求外,在时长上,对挥槌的人也有较高的要求,要同时满足这两点,不能单靠手臂力量,马步弓腰,借助腰力,只在槌头要点到饭的时候才把手腕一抖,准确击中要打的部位,再接着用反弹的腰力将槌头高高扯起,如此往复,才能让力气绵绵不绝。
再说翻面,也极为讲究,倘若翻动不均匀,浸水后会脱壳,只有把一系列的讲究都做到位,打出来的年糕才比机器打出来的香。翻面时必须快手,否则挥槌下来间隙极短、力量又大,稍有不慎,便是要出了祸事。翻面者需要斜朝挥槌人半蹲着,弯腰操作,这样能看见挥槌的动作,也好掌握进退的速度。旁边放一个盛满了清水的脸盆,用作湿手,和洗打粿槌。
等这一套全打完了,挥槌的和翻面的都已经是热气蒸腾,旁边站着的村邻、小孩也是看的眼热。
白白净净的糕身,圆圆胖胖的长条状,别看它长得朴实,吃法却五花八门,海鲜炒年糕、桂花糖年糕、年糕汤、毛蟹炒年糕……当人们嘴里含上一口年糕的时候,大概年才算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