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从深山搬出向幸福靠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3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563
内容摘要:春节越来越近,年味儿愈来愈浓。在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卢氏县兴贤里小区内,一场瑞雪过后,到处是一派喜迎新年的欢
 春节越来越近,年味儿愈来愈浓。在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卢氏县兴贤里小区内,一场瑞雪过后,到处是一派喜迎新年的欢庆氛围。县书法家协会会员为小区的群众义务写春联,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免费给小区的群众拍全家福……日前,卢氏县17家部门在这里举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在占地468亩的兴贤里小区内,“三纵四横”主干道宽阔平坦,新建的83栋6层居民楼布局整齐、美观实用,2018年10月,来自卢氏县18个乡镇的2749户贫困户11212人搬迁到这里。

“做梦都梦不见这么好的房子,还是装修好的,添置些家具就能住。”来自官道口镇磨上村的王亮东老汉高兴地说。而他的新邻居、来自横涧乡大村村65岁的崔历英则兴奋地成了“诗人”:“楼顶与天一般齐,神仙见了也着迷。”

小区内还有两栋楼为扶贫工厂,来自潘河乡的贺金花等300余名搬迁来的群众在卢氏嘉德实业公司开办的扶贫车间内上班,加工毛绒玩具,每月收入1500余元。如果到5公里外的配套扶贫工厂河南信念集团菌棒厂上班,每月则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

卢氏县县委书记王清华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提前一年完成了占全省1/8的搬迁任务,共9310户33866人实现搬迁脱贫,占全县贫困人口的一半。”

从深山老林到“四区一村”,大手笔斩穷根

去年10月15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与会人员观摩了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杜荆河畔”和官道口镇镇区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与会人员对房屋的规划设计、配套设施给予充分肯定。和这两个搬迁小区一样,2016年以来,卢氏县新建的5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赢得搬迁贫困群众的交口称赞。

卢氏县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和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山区县,当地人称“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天然林保护区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卢氏县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先,“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象尤为突出,实施易地搬迁成为贫困深山区群众脱贫的必由之路。

而作为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县,卢氏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历练干部队伍的战场、干部作风的考场,全县勠力同心,展开史无前例的鏖战。由于地貌多深山少平地、灾害频发、发展受限,在规划选址上,卢氏县坚持做到避开地质灾害区、洪水灾害区、基本农田区“三避开”和靠近县城城区、产业园区、乡镇镇区、旅游景区“四靠近”,通过科学论证,规划城区、园区、镇区、景区、中心村“四区一村”集中安置点56个。

“小雨不停,大雨搭棚,夜里掌灯,昼夜施工。”兴贤里小区搬迁入住贫困人口占全县的31%,负责工程建设的卢氏县住建局局长谌建峰以工地为家,聘用国内涉寒地区施工队伍,创新使用外搭棉毡保温、内用火炉加温的冬季施工技术措施,创造了二期工程项目仅用99天时间建成44栋楼的“卢氏速度”。83栋搬迁住宅楼和两栋扶贫工厂共2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成,算起来谌建峰在工地上一待就是近两年的时间。

2016年以来,卢氏县投资20.3亿元,按照“座座有特色,处处皆风景”的原则建设多层搬迁住宅楼186栋、农家院落193套、景区民宿89套,总建筑面积84.6万平方米。青山绿水间、蓝天白云下,一个个新建小区、一栋栋楼房、一座座房屋成了搬迁群众告别贫困的新家园。

在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同时,卢氏县也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实施了“坚强电网”工程,建成10千伏中低压配网及220千伏变电站,保障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实施了“通信快捷”工程,累计投资6800万元,实现所有安置点手机信号、宽带网络全覆盖。实施了“道路通达”工程,建设道路96条234.4公里、桥梁9座282延米,实现了所有安置点道路互联互通,搬迁群众出行便捷。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所有安置点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卫生室24个,文化活动中心(广场)55个,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了安置点小学和幼儿园全覆盖。

从苦熬受穷到奋进新时代,新家园展新业

“我承包的这个食用菌大棚,上半年收入超过2.4万元,到春节前第二茬菇采完,总共能收入近5万元吧。”说着崔彩朋笑得非常灿烂。自从她搬迁入住杜关镇杜荆河畔安置小区后,在与小区配套的民湾村食用菌产业基地种植代料香菇。

崔彩朋原住在杜关镇显众村石门组,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通到大山山顶上的3间土坯房,因患肾积水她需要常年吃药,身体较弱的她以前只能在家里放羊,满打满算一年收入4000多元。搬到新家后,她在信念集团的带动下种香菇,丈夫外出打工,两人年收入近10万元,让她家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931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随便走访一户听到的都是一个励志故事。瓦窑沟乡庙上村聋哑夫妇王东红、刘银彩一家从90公里外入住到县西城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后,王东红发挥建筑技术特长,在城区工地上工作,还供女儿上了山东一所大学的本硕连读国际班,儿子在县城上学成绩优异,贫穷已远去。

为全面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生活好”,卢氏县每个搬迁安置点至少建设一处产业基地或扶贫车间,共建设产业基地71个、扶贫车间23个、光伏电站8个,实现了安置点产业发展全覆盖。与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的产业基地,带动易地搬迁户2583户10539人;扶贫车间目前已带动搬迁人口就业480户586人;总投资1800万元建设的光伏电站总装机2510千瓦受益户502户,已全部并网发电。卢氏县还累计向搬迁户发放扶贫贷款4741户2.37亿元,并采取“四位一体”“政银企”等贷款模式,以合作社、龙头企业为贷款主体,为产业基地发放扶贫贷款44笔2.05亿元,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取劳务增收、合作经营等带贫模式带动搬迁户768户。

卢氏县还采取贫困户入股分红、承包租赁、劳务就业等形式,带动3500余户搬迁户就地就近创业致富;引进林海兴华食用菌加工、金海食用菌种植、科尔沁肉牛养殖、三阳畜牧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搬迁群众4200户。引进天猫、京东等电商企业52家,培育出口企业7家,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180个、“党建+电商+扶贫”示范点23个,辐射搬迁群众千余人。

“长短结合抓产业、依托龙头带农户、安置点前建项目、技能培训找出路”,卢氏县实现了每个搬迁户至少有3个以上增收渠道。截至2018年年底,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从孤苦无助到融入和谐家园,幸福生活有质感

兴贤里小区里138名党员全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备案编组,开展活动,服务群众。小区为民服务中心大厅里,住建、民政等9个县直单位设有服务窗口。警务室、自来水、卫生室、“双扶驿站”超市、移动联通营业部、医药批发部、农商行支行一应俱全。

李海停是官道口镇官道口村的党支部书记,镇区易地搬迁小区在村中心的位置,搬来了全镇18个村的300多户贫困户1000余口人。“很快,大家就适应了。有我们党支部帮着,大事小事都能来找我们管,就如一个村里的人一样。”李海停说。

同时,卢氏县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管理。易地搬迁社区推行楼长制,通过党组织提名、搬迁户推选等方式选定楼长、单元长,围绕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纠纷调解、文化活动等确定楼宇管理员、生产联络员、卫生保洁员、文化传播员、志愿宣讲员、生态绿化员等“六大员”980人,实现搬迁群众自主管理、持续发展。

卢氏县还在全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开发保安、保洁、转移就业协管员、交通协管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2000个,开展种植、养殖、园艺、烹饪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3578人次。积极开展“争创文明诚信家庭活动”,全县搬迁户中已评出“标兵户”203户、“文明户”1720户、“诚信户”3516户、“守法户”3786户。

“我以前住在东明镇小湾村的后山上,4口人窝住在3间小土屋里,孩子上学要跑一个半小时的山路。现在孩子上了城里的好学校,来回还能坐公交车。”贫困户赵爱文搬到西城小区安置点后,用创业贷款在县城中心的银基购物中心开了箱包专柜,每月营业收入2万多元。她说,这好日子真是看得见、摸得着,幸福满满。

新家园、新生活,这让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着实尝到了甜头,新时代下搬迁户有了新梦想,朝着幸福再出发。如今,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家家自发地在房屋客厅中挂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进入安置小区,访贫困群众,听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从深山搬出向幸福靠近”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130/6409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