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耕种继而富裕,有了更多的经济能力和时间去学习技术知识,对下一代教育投入。随着这样的良性循环形成,我想最多三代人,小心机械化就会形成高效农业模式。然后是教育程度高了技术水平有了,有的农民愿意进城。闲置的田地慢慢就会多出来,这个时候允许私人承包,适当开展大型农业机械化。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黑龙江农垦和新疆建设兵团已经发展成为美国式大农场的现代农业了,不能要求他们倒退回去发展小型农业。日本的小规模精细化农业,是因为其整个国家的耕地面积就小,田块也较小,主要就种水稻,需要精耕细作,而我国地大物博,农情复杂,不能用一种农业模式覆盖全国。
现阶段,我国许多部分地区劳动力转移程度还不够高,但是通过近几年的规律可以看到,1992年全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58.5%,2002年比重为50%,而最新数据2012年比重为33.6%,由此可以看出,这十余年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加速下滑趋势,劳动力转移速度逐渐加快,这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客观促进因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有理由相信。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健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二三产业将更多的吸引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转移。也将更多的需要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更多的出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不过这个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我所提到的隐忧中的第三则,这需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但方向是肯定的。
另外说到丘陵地区,无法发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有客观原因的,不是那么好解决的,但是肯定是需要劳动力替代的。广西的甘蔗地、东南的丘陵田,劳动力很多都到发达地区打工了,都无法想象农忙的时候农民有多辛苦,那么小型的精细化的农业机械就要派上用场。你说的教育投入、技术知识是对的,这是我们很需要补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