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出生九天,奔赴老山前线
南阳村地处望都、定州、唐县三地交接处,在这个干净整洁的小村庄,提起吴顺良,乡亲们都会高竖大拇指:“他可是个老实人、大好人!”
走进吴顺良的家,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吴顺良的妻子张玉侠坐在春秋椅上,左手不时按着右手臂。“她有帕金森综合征,手抖得厉害,做饭干活都不行,现在我不能出去打工了,得照顾家。”吴顺良告诉记者。
吴顺良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二。在他5岁那年,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困,18岁时,吴顺良高中没读完就去当兵了。在部队他苦练军事技能,很快就成为同班战士中的佼佼者。入伍后的第二年,吴顺良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6年,吴顺良所在部队接到任务,要前往老山前线参加对越防御作战。23岁的吴顺良正是血气方刚,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时候,他的儿子刚出生9天,妻子还在坐月子。为了不让母亲和妻子担心,他隐瞒了参加越战的实情,只是说部队有紧急任务,暂时不能与家里联系。直到半年后,民政部门来到他们家,吴顺良的母亲和妻子才知道他已经去了老山前线。
在老山前线,吴顺良和战友们吃住都在“猫耳洞”。没有液化气,没有电,做饭全用煤油炉子,照明用煤油灯。“猫耳洞里总感觉有一股潮气,衣服洗了也干不了。我们有时也能吃到蔬菜,但是遇到下雨,山下蔬菜运不上来,只能天天吃铁皮罐头,吃到反胃也得强迫自己咽下去……”吴顺良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老山前线,他整整驻守了3年,每执行一次任务,就得和死神擦一次肩。3年间,由于表现突出,吴顺良荣立二等功。
转业回到地方,成为粮站“管家”
1996年,吴顺良结束15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回到家乡望都,进入固店粮站工作。在那个年代,国家对粮食还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民需要到粮站交公粮。
吴顺良是粮站的副站长,可是军人出身的他,并没有把自己当领导,遇到脏活、累活都和工人们一起干。2000年夏天的一天,眼看乌云密布,天要下雨,吴顺良赶紧和工友们拿苫布去盖粮囤。他让大家在下面拉绳子,自己拿着苫布爬上了高高的粮囤。盖好后,吴顺良顺着梯子下来时,一着急跳了下来,左腿不慎落到了一块被苫布掩盖住的大石头上。当时,只听“咔嚓”一声,吴顺良整个人弹了出去,左腿都扭曲变形了。他强忍剧痛爬起来,一瘸一拐地接着和工友们干活。后来,经过检查才发现,吴顺良的左腿髌骨出现了骨裂。即使受伤,他也没闲着,跟以前一样忙里忙外。
吴顺良把粮站当成了自己的家,一年365天没有休息过。大年三十,他把母亲、妻子和儿子接到粮站过年。初一早上,他回家放一挂鞭炮,然后回到粮站继续值班。“过年时候放炮的人太多,万一爆竹落到粮站很容易着火,后果不堪设想。”吴顺良说。粮站晒粮时经常尘土飞扬,周围的邻居不免会有怨言,吴顺良就挨家挨户送洗衣粉,并帮助他们打扫院子。久而久之,大家都对吴顺良交口称赞。
遭遇下岗危机,坚持自食其力
2007年,国家粮食系统改制,吴顺良下岗了。有人给他出主意:“你是上过前线立过战功的人,是国家的功臣,去找找政府,国家怎么也得给你特殊照顾。”
“战功归战功,党和人民已经给了我荣誉,我凭什么还要向国家伸手要照顾?而且我有手有脚,能凭本事吃饭,养活一家老小。”吴顺良坚持己见。
说到做到,已过不惑之年的吴顺良进入唐县王京某铁厂工作。在热处理车间,他从基本的淬火等技术工种干起,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全部技术,并成为了车间的带班。在铁厂,工作不仅辛苦而且有危险,1000多摄氏度的工件烤得人头昏脑涨。即使这样,吴顺良也一直咬牙坚持。
吴顺良选择到铁厂上班,还有一个原因是离家近,可以每天回家照顾家人。“我在外面当兵这么多年,我媳妇儿一个人带孩子照顾老人不容易。作为一个男人,要有责任和良心。现在我们老了,我要把当年亏欠她的弥补回来。”
2014年,吴顺良的妻子查出了帕金森综合征,他放弃了外出打工,开始悉心照顾家庭。洗衣做饭,收拾家务,接送10岁的孙子上下学,吴顺良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如今,他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一家人过得和乐融融,“我是一个把生命曾经交给祖国的人,什么困难也压不倒我,是军人出身就永远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向前看,是党员就应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