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挥文化凝魂聚力作用,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三大行动,塑造乡村文化繁荣新气象
实施沂蒙精神传承行动。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首要任务,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文化基因,利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遗址、堡垒村庄等红色资源,打造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等红色教育场馆;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先进典型,建设了平邑九间棚、蒙阴岱崮等沂蒙精神展馆,传承沂蒙人民“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特质。建成红色纪念馆、历史文化展示室396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97处,每年培训农村党员群众3万多人。
实施乡村文化兴盛行动。按照有文化小广场、有乡村大舞台、有文化活动室等七有标准,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892个。依托文化宣传阵地,培养一批乡土文化能人,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节,举行文化活动145场次,组织送戏下乡1880场,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文化餐”。
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持续深化“四德工程”,完善提升善行义举四德榜;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评选,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县级以上文明镇、文明村分别达到120个、2605个。积极推行惠民殡葬全免费改革,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累计建设公益性公墓728处,为群众节省丧葬费用。
建设三大载体,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建设红色文化集聚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建设影视创作基地、扶持发展文化龙头企业,推动红色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已建成3处基地,163家企业组成临沂影视产业联盟,拍摄300多部红色影视剧,拉动了群演、旅游、民宿、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等产业发展。全市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达到21家,年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带动就业13万多人。
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园。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园建设,培育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推动“一乡一品”文化产业发展。临沭县柳编工艺品有4万个品种,产品销往169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0亿元、出口2亿美元。郯城县红花镇有中国结专业村40个、专业户6000户,带动12万人居家就业。全市规模以上乡村文化企业达到119家,文化产业成为精准扶贫、助农增收的重要渠道。
建设文化创意小镇。将文化创意融入乡村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体育等产业融合,先后建成蒙阴钻石小镇、岱崮军工文化小镇、费县奇石小镇等一批文创小镇。郯国古城、河东龙园、沂南马泉创意农业园等一批文旅项目,为凝聚新产业新业态、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推进三大工程,开创乡村文化振兴新局面
红色资源转化工程。加快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发展全域旅游,着力建设30个旅游特色小镇、100个旅游特色村,培育一批红色文化示范点,推出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推动文旅融合,让游客在领略山水之美之余,品味文化之韵,感悟沂蒙精神。
传统文化弘扬工程。扎实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深入挖掘临沂皮影戏、蒙阴火笔画、莒南黑陶等文化资源,引导村庄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古遗址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依托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处省保单位、158处市保单位,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乡村博物馆、村史馆、民俗馆,让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有文脉传承的精神家园。
文创产业研发工程。发挥临沂商贸物流优势,制定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重点围绕民俗工艺、文化旅游、影视传媒等产业,大力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引入一批业态新、潜力大、有市场前景的文创项目,打造一批知名商标品牌。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方式,通过“百姓点菜、政府买单”方式,积极筹建“临沂文化惠民消费云”,催生多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促进和拉动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