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潢川县相关部门从乡镇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科技精准“送”、卫生合理“建”、文化扎实“种”三大举措,做到常下乡、常在乡、常惠乡,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促发展,把“三下乡”活动打造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响亮品牌和深受基层欢迎的民心工程。
科技精准“送”,家门口有了“科技服务团”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基层群众最为期盼的。自2016年底以来,潢川县小龙虾养殖规模由最开始的不到2万亩迅速扩大到20万亩,群众养殖技术需求高。为此,科协牵头制作了多期小龙虾养殖技术培训节目,并上传到省播控系统,定点对有需求的村庄播放,有效帮助了群众脱贫致富。”潢川县科协主席涂爱黎介绍。
近年来,潢川县强化科技致富培训,采取邀请专家教授培训辅导、种植养殖专家现场示范等方式,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手把手传授技艺,把丰富的生产技能和致富经验传授给群众,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学科技、用科技,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完成“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真正实现“发挥专家作用,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地经济,富裕一乡农民”的目的,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产业“造血”的好路子。
60多岁的徐耀洲是潢川县付店镇骆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告诉记者,过去看到乡邻们靠养殖小龙虾赚了钱,自己也想尝试,但苦于无资金无技术无销售渠道,不敢轻易尝试。听了多次专家的讲解,更加坚定了发展小龙虾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让群众在家门口有了‘科技服务团’,确保贫困农户生产有目标、销售有渠道、收入有保障,真是‘养了小龙虾,千元到了家’。过去‘瞎忙’,一年四季手头紧;现在‘忙虾’,从3月到10月天天有钱进!”徐耀洲说。
自2017年起,潢川县启动了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建设,通过搭建科普信息化播控平台、建设播放终端、创作与播放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的科普节目,构建起覆盖全县主要村庄和社区的科普传播网络,把科技和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有效破解基层科普设施缺乏的“短板”和科普“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科技借助信息化途径进村(社区)、入户、到人。
截至目前,潢川县累计投入352万元,安装科普大屏104块,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人民群众通过科普大屏、科普大喇叭等信息化设施,及时便捷地享用到了“科普大餐”,为乡村振兴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
卫生合理“建”,家门口有了“健康守护神”
如何打通医疗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多年来,潢川县先后组建了潢川县人民医院、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等3支公共卫生服务小分队,配备彩色B超、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和急救物资,深入乡村义诊,使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受到村民们的高度赞扬。
2017年,为了更好地给贫困户提供健康服务,潢川县依托小分队,在各个医院成立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康扶贫小组,组建起一支健康扶贫专家团队,在全县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为100%。潢川县人民医院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与郑州大学五附院携手共建医联体,让“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
“医生可以通过指定平台将病例资料传给多名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如果患者有需要,也可由医生发起,邀请专家来潢川手术。与平时远赴湖北武汉、河南郑州相比,患者免除交通、住宿、家属陪同等成本,不出潢川即可享受高水平诊疗。”潢川县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提前预防,切断病源,控制因病致贫增量,全县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有了省级医院结对帮扶,我们更有底气,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省里的专家定期到基层医院,通过培训、授课、查房等形式,提升基层医疗人员诊疗能力。同时,基层医护人员到省里免费进修、学习、交流,也积累了临床经验,实现了基层医院人员技术水平由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变。”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胜库说。
文化扎实“种”,家门口有了“本土文艺星”
“去年,全县广场舞队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代表队到北京参加全国广场舞展演,《南山开满红牡丹》和《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央视播出,这充分彰显了潢川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景象。”潢川县文广新局局长贾新东说。
近年来,潢川县致力于繁荣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立足“建得起、转得动、用得活”,努力构建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按照每村投入28万元的标准,自2017年以来,全县整合5000多万元,按照每村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舞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七个一”的基本标准进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至目前,80%以上的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其中83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广场全部建成达标,力争到2020年全县272个行政村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
以文化活动广场为主阵地,潢川县积极鼓励各帮扶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下村入户,开展村文化设施使用培训,实现“一对一”学习对接,管好用活现有资源。同时,发挥乡镇文化站的指导和协作作用,帮助各贫困村结合实际,组建1-2支文艺队伍,开展专业指导培训,挖掘培育本土文艺人才,积极利用文化建设资金组织村级演出。以展、演、训、赛为主要形式,让公共文化资源“活”起来,公共文化服务“动”起来。
潢川县还开办“百姓大舞台”,打破一般文艺晚会的形式,把舞台交给老百姓,节目形式不拘一格。只要群众在歌舞、戏剧、杂技、奏乐等方面有一技之长,能够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就可以登台表演。自2017年以来,潢川县秉承“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扩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原则,把“百姓大舞台”流动车开进乡村,这不仅激发了群众共同创造文化的激情,也让潢川广场文化实现了从单一的民俗文化向多样性转变,从群众旁观欣赏到广泛参与转变,从一般的团体化到大众化转变,涌现出了广场舞队、盘鼓队、旱船队、健身舞队80多支,真正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投入小、社会影响大、百姓参与广、群众得实惠”的文化惠民新路子。
“百姓大舞台既是一场群众大联欢,也是一场文艺大交流。从以往的‘我看’到现在的‘我演’,从‘政府搭台,政府唱戏’到‘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大大增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为基层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把一股股文明新风吹进了基层,大大提高了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潢川县委书记赵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