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华峰三优富士专业合作社果农在采收苹果。
地处山东半岛东端的威海市,是环渤海湾苹果优势产区之一。当地苹果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与“烟台苹果”一脉相承。苹果种植是当地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撑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为苹果种植“老区”,威海果业面临着果树老化、管理技术不到位、后起产区竞争加剧等发展压力,亟待转型升级。
近年来,威海率先开展现代苹果栽培模式改革,推动现代苹果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在果园面积、苹果产量增长的同时,果品品质和产业发展质量得以提升。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市苹果栽培面积71万亩,其中现代果园33万亩,产量120万吨,产值达56亿元,“威海苹果·甜蜜诱惑”品牌效应显现,一批现代果业市场主体崭露头角。
1
果园建设投入大?政策撬动资本
每到苹果收获季节,走进威海华峰现代苹果示范园,就能看到一排排苹果树依着支架伸展枝干,行列整齐如同果树墙。碗口大的红富士苹果点缀其间,人一抬手就能够到。“这么小的树,能结这么多、这么大的苹果。”来自外地的采购商连连感叹。
据华峰三优富士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岳健东介绍,这1000多亩果园采用的是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地里铺设了滴灌设备,已实现水肥一体化和机耕作业。“不仅省水、省肥、省人力,还结果早、产量高,综合效益很好。”岳健东说,以前种苹果一亩地栽五六十棵树,要五年见果,七八年到盛果期,亩产五六千斤。现在采用集约栽培模式,一亩地能种160-210棵树,盛果期提前两年,亩产能到达一万斤。
有数据显示,与传统果园相比,现代果园年可减少用工60%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65%以上,减少用水50%以上,亩均节本1000多元。苹果平均单果重提高15%以上,优质果率提高30%以上。
威海发展苹果产业时间长,有很多老果园,升级成现代果园节本增效明显,但建设初期投入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据威海市农业局局长周华介绍,威海市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向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聚集。2013年,威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现代果业发展的意见》,将现代栽培制度定为果业发展方向。威海市财政局、农业局制定了现代苹果产业发展资金奖励办法,对符合要求的现代果园建设单位,根据规模给予一次性奖励。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威海市对新建现代苹果栽培示范园等四类园年度奖励资金为350万元。
政策的引导和专项资金的扶持吸引着社会资本投身现代果业。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威海市苹果产业共吸纳社会投资约35亿元。全市现代苹果栽培面积达33万亩,占苹果总面积的46%;规模化园区不断增加,1000亩以上的园区达10处,500-1000亩的示范园17处,100-500亩的示范园102处,发展规模全国领先。
2
市场需求变化快?精准分类按需匹配
社会资本的加入,不仅增强了现代果业发展的资金支撑,还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捕捉市场需求,推动了果业经营方式变革。
记者在山东悦多果业有限公司基地看到,一些尚在枝头的富士苹果“脸色”黑红、表皮粗糙。“这种不套袋、回归自然的野生富士口感好,就是市场需要的‘小时候的味道’。”悦多果业董事长宋文民说,生态种植在威海现代果园中蔚然成风。现代果园普遍采取“梯改坡”,营造适宜苹果生长的小气候;深翻土层,改善土质;在果树行间生草,刈草做绿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服务,威海建立了现代果业栽培技术体系。成立“现代果业专家大院”,邀请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入驻,定期研讨;制订了苹果矮砧轻简集约化栽培技术意见和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技术,将单项技术集结优化,为现代果业发展提供整套技术方案。
种得好只是第一步,关键要卖得好。“要想品牌站稳脚,必须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分拣也要追求精细。”宋文民说,在悦多果业的自动精拣线上,一颗苹果上市前要经过六个步骤严选:先清洗、抛光、风干,保证卖相好;再拍照,通过电脑比对,细分果色。然后称重,按果型分拣;最后通过光谱分析仪来检查糖度、果核有无霉变等内在品质。这一系列流程下来,能搭配出多种果型、果色、糖度的组合,根据市场需求匹配产品。
市场主体在品牌营销上练内功,政府在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上花心思。2017年威海启动了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工作,公开征集确定了“威海农产·品味自然”“威海苹果·甜蜜诱惑”分别作为威海农产品和威海苹果的广告语;开展了威海市知名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评选;2018年,探索建设六家威海市知名农产品直营店,设立知名农产品专区和扶贫协作专区,打造集品牌推介、产品展示、客户体验、营销推广、冷链配送于一体的品牌窗口。
如今,“威海苹果”的品牌阵营日渐强大,有“祝果”“黄胖子”“翠虹”“汉品”“将之乡”等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在市场上叫响,区域品牌、企业品牌良性互动。全市有154个“三品”认证果品,文登、乳山两个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达27万亩,规模以上苹果生产基地全部实现了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
3
传统产业升级难?要素集聚三产融合
一到周末、节假日,威海“五十一号农场”都能迎来大批城里游客,农场3000多亩的苹果种植区就成了观光区。“周末游客平均能达到500多人次,不仅苹果卖得好,还带动了果树认养,一棵树一年能多收入300块钱。”2014年从工业转型做农业的农场总经理黄松感慨,农业产业链长,搞循环农业、开展农业科普教育都很有前途。
伴随着现代果业发展而来的生产条件和设施改善、经营思维转变,给传统的苹果种植业带来了更多可能。种苗繁育、果树种植、果园机械、果品包装、物流、销售以及休闲果业等产业要素集聚,全产业链在联通,一二三产在融合。
苗木繁育和果园设施装备业迅速发展。2017年,威海市认定了5家市级果树苗木繁育基地,苗木年繁育能力达到120万株;相关企业与国外果树苗木繁育企业合作,在威海建立合资苗木繁育基地,解决了威海苹果优质苗木紧缺的瓶颈问题。研发生产了一系列喷药、施肥、果园操作平台、支撑系统、防护系统等果园专用机械设备和设施。2017年,威海与意大利波城展览公司合作举办了国际苹果种植设备博览会,将国际性苹果专业展会首次引入中国,促进了业界国际交流,提升了“威海苹果”知名度。
果品贮藏、销售、加工体系能力提升。全市现有冷风库、气调库234座,年贮藏能力达38.3万吨;拥有各类型分级流水线209条,年处理能力27.1万吨。2017年,山东樱聚缘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生产能力8000吨“NFC”果汁加工厂,年产值可达到2.4亿元。
果业还带动了餐饮、旅游、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事苹果产业相关二、三产业人员达50多万人。
2018年5月,威海市人民政府与北京首农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建设首食供应链研究院和首农—威海苹果供应链物流园,将探索总结一套47项苹果育苗、生产、包装、销售的标准。现代果业正在续写着“威海苹果”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