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知道雾是由大量微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常为乳白色,当大雾发生时,一般水平能见度多小于1000米。当雾发生时,特别是大雾存在时,最大的危害是会减少阳光照射时间,从而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久而久之会造成农作物植株矮小、病变、结实器官秕瘦或退化。
其次我们要知道当雾发生时,雾常常会附着在农作物的枝条、茎杆、叶片、果实的表面,如果是由于空气的水平流动而形成的雾,往往会把外地空气中的植物病菌带到本地。同时,由于空气过于潮湿,会使农作物组织软弱,从而降低抗病能力,引起植物病菌的侵入,造成农作物病害发生或严重暴发。
再次我们要知道少数年份在盛夏上午,太阳辐射很强、且空气比较稳定、天气闷热时,地面上蒸发出来的水汽在空气中不易被扩散和吹走,于是在近地面形成了所谓高温高湿的“火雾”,此种“火雾”对农作物危害极大,常会把农作物植株薰黄、蔬菜及果实被薰枯掉落,从而严重降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另外,我们还要知道由于某些地区工业污染严重,其生产的废气常使雾呈严重酸性,这种“酸性雾”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远比“酸雨”历害得多。
为此,我们要根据雾形成的原理进行针对性防范,有效地指导农民“趋利避害”、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农事活动(比如强化农作物的水肥管理、避开雾天(时)喷施农药、冬季傍晚果园熏烟减轻大雾降落造成的危害等),以把大雾给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危害程度和危害频率降到最低,这也是我们农业工作者和环保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