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加强党建引领至关重要。山东聊城高唐县清平镇以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点,通过实施选人才、强阵地、促增收“三部曲”,着力发挥村党支部示范带动的“乘法效应”,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不仅实现了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更交上了一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清平答卷”。
选人才 优队伍培养乡村振兴“领头羊”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既要统筹规划,更需“攻坚拔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只有为基层党组织配好带头人,才能真正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今年年初,我们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配齐、配强村级党组织队伍,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党员选拔上来。”清平镇党委书记殷传斌介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清平镇60个行政村中有10多个村庄村级组织不健全,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软弱涣散现象,凝聚力不强。围绕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清平镇党委逐村摸排调研,对村情选情做到“心中清、底数明”,并结合村“两委”换届预警机制,对选情复杂村有针对性开展整改整顿,坚决杜绝政治上有“硬伤”的人进入候选人行列,从源头上防止“堤坝溃于蚁穴”。
选举过程中,清平镇按照各村庄由易到难的顺序,将“两推”、联审、考察、公示、选举等程序压茬进行,确保既实现党委意图,村内稳定,得到党员群众认可,又能选出好班子,有利于今后村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无震荡操作。“既然村民信任咱,那就得好好干,尽心尽力带领大家伙脱贫致富。”孙长焕是今年东大村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清平镇村党支部书记中为数不多的一位女性。东大村在她的带领下,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心连心拧成一股绳,迈开步子谋发展。
人心齐,泰山移。清平镇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后,全面推行村干部集中议事制度,商讨研究涉及村级发展的重大事项。该项制度以管区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集中议事,每月一个主题,每名村干部都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彼此思想碰撞,取长补短,争先进位,共同寻找乡村振兴良策。
唯有源头活水来。清平镇党委还特别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数据库和工作台账,加强日常培养和考核,力争每村至少培养3名村级后备干部,为今后村“两委”换届做好人才储备。同时,该镇还积极探索将党支部建在项目上,通过项目党支部吸收优秀人才入党,多渠道发展党员,切实增强后备力量。
强阵地 通“经络”
补齐乡村振兴短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功能的重要阵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清平镇村级活动场所整体条件较差,不少村庄“两委”办公室墙倒屋塌,成为村里最破旧的房屋。
“清平村级活动场所载体的缺失,使党的工作与群众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造成党建阵地的吸引力和服务力严重弱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落地生根’。”殷传斌告诉记者,2017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清平镇党委便组织对全镇60个村庄的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现场观摩,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补齐这个发展“短板”,清平镇随后启动实施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攻坚计划,力争通过3年时间,让全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整体条件得到根本性提升,确保村内每一位党员、干部和群众事情有地方说,活动有地方搞,会议有地方开。
因村施策,梯次推进。围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提升,清平镇专门成立了工作组,逐村逐管区现场勘察实际情况,并根据房屋现状、建设年份、构造等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台账,按照宜修则修、宜建则建的原则,最终将现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划分为新建、整体修缮、局部修缮三大类。2018年,清平镇在公共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多方筹措400余万元改造提升资金,新建8处村村级活动场所,修缮31处。同时,配齐了办公家具和制度牌匾,彻底解决了村庄“无地方办事”的问题,打通了党建引领和服务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村级活动场所建好是前提,用好才是关键。为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活起来”,成为传播党的声音、传递党的温暖的优质载体,清平镇严格执行村干部坐班制度,确保每天都有一名村“两委”干部值班,做好村民服务工作。结合实际需要,还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进行扩容,按照“一室多用”原则建设综合性服务阵地,成为党员群众不断掌握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提升文化素质的课堂。此外,清平镇还在60个村安装了LED显示屏,解决了上下信息不对称问题。
施良策 促增收点燃乡村振兴“加速器”
清平镇多数村庄都“长”在黄河故道的沙荒地上,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收入长期入不敷出,导致村“两委”为民办事“有心无力”,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清平镇围绕“有集体收入”这一目标,依托强而有力的村“两委”班子,通过清产核资,盘活集体资源,真正鼓起了村级“钱袋子”,让村庄发展不需再“等米下锅”。
黑老村村集体拥有千亩沙荒地,20年前被50户村民承包,2010年承包到期后,因承包费问题,承包户与村集体之间产生严重分歧,一直未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今年年初,黑老村换届成功后,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在清平镇党委、政府的协助下,逐个进行实地丈量,共核实出村集体沙荒地1075亩。然后,村“两委”与镇派驻人员组成工作组,逐户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制定出承包费分阶段递增的“433”承包模式,一次性为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
黑老村的集体增收模式在清平镇并非个案。今年以来,清平镇以清产核资工作为契机,对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并协助村“两委”班子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进行重新严格核查、整理和归档,实现了村集体资源的回收再发包,有效拓展了增收途径。截至目前,清平镇60个村全部实现“清零”,其中25个村集体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围绕村集体增收,清平镇不少村庄还打起了“互联网+”的主意。高寨村由村“两委”牵头组建电商公司,将清平坠面、花生、黑小麦等特色农产品“搬到”网上销售,仅今年“双11”一天网上接单量就突破8000件。军户李村则趟出了一条特色种植的路子,成立有机果品合作社,依托沙土地种植有机富硒黄金梨,每年让村集体拥有了6万元的稳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