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推进机艺有机融合的思考
古代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追求与探索真理时,做的不懈努力。在推进机艺有机融合过程中,同样需要经历不断追求、探索真理的过程。在追求和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达到机艺有机融合的境界,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机艺有机融合是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
(一)改革开放前
以水稻种植为例,中华民族从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传承了几千年的生产工具,大水牛、铁犁头、犁耙、镰刀、独轮车、打谷机和打谷桶这些传统生产工具历经岁月打磨,非常完美的融入传统水稻的种植艺术,是当时劳动人民最适用的生产工具,有些生产工具直到现在仍为劳动人民所青睐。
然而,这些生产工具并不是与生俱来就为劳动人民所喜欢的,它们也会受制于当时对自然规律的认知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比如:铁元素不容易从大自然中提取,制作铁器比制作铜器难等。然而,这些生产工具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探索与改进,逐渐变成祖祖辈辈都离不开的好帮手。
(二)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得到广泛运用,各类型农用拖拉机、育秧机、机插秧、直播机、无人机植保、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水稻烘干机得到广泛推广、普及。水稻种植从传统的种植方式过渡到现代化、机械化种植方式,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矛盾凸显。
一开始,机器稳定性差,机具漏播率高、水稻倒伏严重、倒伏水稻无法用机械收割等情况层出不穷。
40年来,经一代代农机化工作人员在机艺有机融合道路上的孜孜追求,以不断探索的精神,推动农机与农艺的持续改进、试验和推广。使得水稻在农机化技术种植的机艺有机融合方面逐渐趋向成熟。
截至2017年的统计数据,广州市水稻机耕率、机插秧率、机收获率均达到90%以上,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正慢慢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的愿景。
三、机艺有机融合更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原有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生产方式越来越困难,必须主动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转到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机艺有机融合水平,实现规模化、标准生产上来。
(一)主动发挥农机推广职能,探索机艺有机融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广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简称“农机推广站”)找准职能定位,积极组织农机与农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锲而不舍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紧紧围绕“农艺种植要适应农机特点”,“农机特点也要适应农艺种植”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到广州市各农业生产区开展调研学习,在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基地(简称“示范基地”)、各区家庭农场开展农机化种植试验,探索寻找机艺有机融合的契合点。
初步在各试验区的花卉、水稻、蔬菜种植方面,形成农机与农艺相互依赖、相互推动、协调发展的种植方式,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借助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活动、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活动及植保无人机技术推广培训活动等机会,无偿向农民群众推广农机与农艺有机融合的种植方法,彰显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试验、推广职能。
(二)主动对接社会力量,推进机艺有机融合
积极主动对接社会力量,探索推进农机与农艺有机融合。
一是主动与大学院校联系,实现农机与农艺有机融合。定期与华南农业大学师生开展农机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积极邀请农业科研院所的老师、教授为农民群众现场授课,解答农民群众在从事农机化生产中出现遇到的棘手问题,提升机艺有机融合的质量。
二是主动与农机企业对接,实现农机与企业有机有机融合。邀请农机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活动,到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化种植的生产活动,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操控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机推广站还与农机企业分享农民开展农机化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数据,提出机具改良建议,逐渐使农业机械操作更得心应手。搭建起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农机企业、农机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民的沟通桥梁,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充分转化,逐步推进机艺有机融合。
在探索机艺有机融合的道路上,新时代的农机推广人员,将怀着饱满的工作热情,以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爬坡越坎、攻坚克难中,逐步探索攻克农机化种植遇到的机艺融合难题;以久久为功的信念,把农业短板变成“潜力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