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茶园机械化困局:不缺机器缺配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1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315
内容摘要:活动现场示范操作的茶田中耕机。锄草机的刀片飞快旋转,修剪机刷刷地切割着茶树两旁的枝叶,翻耕管理机在茶田里自动行走近日,由
 

 

活动现场示范操作的茶田中耕机。

锄草机的刀片飞快旋转,修剪机刷刷地切割着茶树两旁的枝叶,翻耕管理机在茶田里自动行走……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牵头组织的“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秦巴山区现场会在四川省平昌县举行,多种农业机械在平昌县秦巴茗兰茶园现场作业,向来自四川、陕西湖北甘肃重庆等5个省(市)的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代表展示了山区台地茶园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秦巴山区是我国连片贫困地区,也是优质绿茶的优势产区。作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茶产业在区域产业脱贫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人民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茶产业技术需求与科技供给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其中山区台地茶园全程机械化作业是一个亟待突破的重要议题。

今年以来,中茶所在平昌县以四川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基地为依托,进行的“优质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示范,正是致力于为山区台地茶园全程机械化作业提供技术支撑。然而,要在秦巴山区大面积实现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种机械设备让山区茶园生产省时省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茶叶生产劳动力短缺现象愈发突出,这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如:茶园管理粗放,长期不翻耕,导致土壤板结严重,保水效果下降;茶园普遍使用除草剂,影响茶叶品质;施肥普遍采用撒施颗粒化肥,化肥留存于土壤表面,流失严重,利用率极低;茶园管理与茶叶采摘的劳动力成本超过60%,且生产效益低下,一些茶叶主产乡镇甚至出现了春茶无人采的现象。

茶叶生产机械化势在必行。然而,由于我国茶园地域地形复杂,多分布于丘陵山区,机械化难度大,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不足10%。以平昌县为例,90%的茶园为山地茶园,其中又以山区陡坡梯级茶园居多,地形坡度最大达到了38度。

在此背景下,中茶所以四川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基地为依托,开展山区台地茶园“优质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聚焦翻耕、锄草、修剪、采摘等关键环节,集合了手扶式松土施肥机、茶田中耕机、双人采茶机、自走式双面修边机、背负式吸虫机、茶园小型深耕机等7种轻简型机械设备,并在秦巴茗兰茶园进行了示范作业。

优质鲜叶机械化采摘展示是重头戏之一。项目首席专家、中茶所研究员曾建明介绍,鲜叶采摘是传统茶叶生产方式中劳动最密集的环节,也是当前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破题的关键环节。

现场重点展示了中茶所联合浙江川崎茶业机械有限公司,针对我国现有茶园普遍采用1.5米大行距种植规格的国情而研发的双人宽幅平板采茶机,该设备的工效比常规双人采茶机提高了1倍,是人工采摘工效的50倍左右,同时还有效降低了传统双人采茶机往复作业方式容易造成机采鲜叶的高破碎率,非常适宜于优质茶鲜叶的机采。

自走式双面修边机是这次示范的另一亮点,它是专门为修剪茶树行竖向两侧而设计开发的,可调整修剪的宽度和角度,主动轮采用自用自走设计,操作简便轻松,在坡度大、地块不平整的茶园使用也非常便捷,工作效率非常高。据了解,茶树修剪也是山区台地茶园生产管理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环节。

12项技术要点建立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根据山区台地茶园的地形地势,如今业界已经研发了各种小型耐用、重量轻、体积小、油耗低、动力足、轻便易携带的轻简型机械,翻耕施肥、松土除草、修剪捕虫等环节也已经可以采用机械作业,浅耕、中耕、深耕,各有不同的机械。

“虽然现在的机械还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但当前更迫切的是根据产业需求,研究建立机械与农艺融合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曾建明表示,“优质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模式”就是围绕当前产业升级的核心——“品质、安全、省力”这三大目标,以机械化为主线,将品种选育、栽植规范、土壤管理、篷面养护、病虫防控、鲜叶机采和优质茶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多项技术进行集成再创新。

为了确保技术的落地,在平昌示范基地,项目组专家按照时间节点,总结了每个关键阶段的重点任务,确立了12项技术要点:每年1月~3月上旬安全越冬,2月上旬~2月中旬施催芽肥,3月中旬~4月下旬采春茶,4月上旬~5月上旬篷面整理、施追肥、病虫防控……这些关键环节,要注意些什么,如何使用机械设备,项目组罗列了详细的清单。

四川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浩表示,机械设备的使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还可以促进茶叶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比如用锄草机代替除草剂,用数字化粘虫色板诱杀叶蝉减少农药使用……

此外,小型开沟机让中耕施肥技术更容易替代人工撒施。茶农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利用小型开沟机开沟15~20厘米,将准备好的有机肥和专用肥拌匀深施,极大地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板结,提升茶叶品质。

四大难点大面积推广机械化尚需努力

“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展示了山区台地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可行性。然而,真正要在面上推开,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丁文芹总结了山区台地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茶园基础设施制约机械化耕作。目前山地茶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壤中石块较多、田间无机械掉头区域、道路窄、田间排水渠不规范、水管裸露、行间存在景观树等。她说:“茶园建设改造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单靠茶农自己很难实现。”

面对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迫切性,我国不少茶叶主产县已经有所行动。如平昌县从2012年开始,新规划建设的茶叶基地严格按机采茶园的标准,坚持从品种选育、栽植规范、田型调整、设施配套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加快实现路网、水网、电网和网络的互联互通。

种植模式的多样性,让农机与农艺如何融合面临难点。截至2017年,四川省茶园70%以上的茶区位于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约90%是树龄20~30年的老茶园,茶园规格大行距1.5~2米、小行距0.3~0.4米,陡坡梯级茶园多为双行条栽,机械化生产程度仅4%,人工劳动强度很大。

人力资源的匮乏导致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速度缓慢。茶农普遍老龄化,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下降。平昌县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表示,“虽然我们经常组织茶农进行技术培训,但不少人积极性不高。”曾建明认为,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对茶叶生产过程中技术性较强的环节进行托管,是实现茶产业机械化的关键。

以小农户为主的茶叶生产组织方式也影响着机械的普及和应用。“一家一户经营着几亩茶园,专门购买机具的话成本太高、利用率低,农民觉得不合算。”平昌县农业局局长唐均表示,为此,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行“农户自栽自管、大户返租承包、专业合作社委托代管”等多种经营模式,在有效解决“空心村”“留守村”茶叶管护难问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而散的茶叶生产格局,为茶园机械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园机械化困局:不缺机器缺配套”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221/6353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