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的“造车梦”
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创业之初,学历仅为高中毕业,靠120元起家,却创造了庞大的吉利帝国。在投身汽车行业之前,李书福开过照相馆、办过冰箱厂,26岁时,便位列千万富翁。1994年,李书福瞄准了汽车制造。经过多年努力,“造车梦”变成了现实。
1998年8月,第一辆吉利豪情下线。为了先站稳脚跟,吉利果断采取“低价战略”,一举冲破了三大轿车合资企业的市场垄断,使轿车走下神坛,从奢侈品变成老百姓都买得起的消费品。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入世前夕,吉利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终于摆脱“黑户历史”,成为首家中国汽车民营企业。
从弯道超车到变道追赶
吉利算是跑起来了,但最初的低价路线,也让这家民企被人诟病廉价低端。
2007年5月,吉利正式对外宣布:吉利汽车进入战略转型期,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吉利制造。由此,吉利准备从价格优势走向技术领先。
怎么打好这场技术战?从内部,吉利通过持续性地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外部,吉利则依靠跨国并购,获取国际领先企业的核心技术,融合全球资源强化创新能力。
澳大利亚的DSI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独立于整车之外的自动变速器生产商。2009年,吉利成功收购该企业后,极大地强化了自身自动变速器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而仅过一年,“蛇吞象”再次惊艳全球:吉利斥资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全部股权,并获得其商标的全球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的销售和服务体系,涵盖10963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等宝贵资产,这为吉利跨越技术瓶颈,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跨国并购的同时,吉利快速融入全球化创新网络,2013年在瑞典哥德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不到8年时间里,吉利又连续将宝腾、路特斯、伦敦电动汽车等收入囊中,通过跨国并购嵌入国际技术前沿,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搭建全球化创新网络,不断融合全球创新资源,实现技术的追赶和超越。
从后来者到领跑者
如果说2010年吉利凭借收购沃尔沃,利用这一国际品牌开辟国际市场,那么2016年吉利领克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是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吉利在杭州、宁波、哥德堡和考文垂设立了四大研发中心,在上海、哥德堡、巴塞罗那和洛杉矶设立了四大造型中心,拥有超过1.2万名的科研技术人员,与此同时,吉利的研发投入近百亿元,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剖析吉利的发展路径,其实,一直与时代步伐高度一致:从最早的“走出去”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互联网+”战略,再到“一带一路”倡议,似乎每一次,吉利都能牢牢抓住机遇,成功实现转型。
在“互联网+”领域,吉利推出了“曹操专车”业务,实现汽车生产制造商向平台服务商的转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吉利开启了中国汽车品牌向国外输出技术、输出标准、输出人才、输出产品的先河,先后在埃及、苏丹等国家建立了多家工厂,整车出口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能源战略方面,吉利又积极探索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动、纯电动、增程式点动和甲醇车、乙醇等替代燃料领先技术。
2014年时,吉利提出品牌战略转型,造每个人的精品车,树立了“让中国的汽车跑遍世界”的目标。按照计划,领克汽车将于2020年在欧洲市场销售,这意味着吉利汽车真正意义上进军国际,代表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在欧美市场与世界顶级品牌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