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金融机构如何服务乡村振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浏览次数:82968
内容摘要:近年来,银保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密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要求,完善
 

 

近年来,银保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密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要求,完善政策框架,强化监管引领,推动银行保险业回归本源,提升服务能力,持续改善“三农”金融服务。

从各项统计数据来看,银行保险业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性和便利性大幅提高。目前,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和基础金融服务村级覆盖率均达到96%,保险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农民人均拥有的银行账户数约6个,银行卡人均持卡量约3张。基本实现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服务不出镇。二是涉农信贷投放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9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3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24%。其中,农户贷款余额9万亿元,56%为经营性贷款。三是农户融资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中国的农户数量大概是2.2亿户,约8000万农户获得了信贷,其中建档评级农户占比约60%,授信农户占比约38%,有贷款余额的农户占比约30%。四是精准扶贫信贷力度加大。目前,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570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46万户,覆盖约28%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4092亿元。五是农村金融降成本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在加大涉农信贷供给的同时,信贷成本持续下降,三季度涉农贷款利率较前两个季度下降约1个百分点,实现“量增价降”。六是农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已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三大口粮作物平均承保覆盖率超过70%,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覆盖农、林、牧、渔业的各个方面。农业保险参保农户数量2亿户次,承保农作物21亿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4%;提供风险保障2.8万亿元。

但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型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为农村地区提供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仍然不足,银行业金融机构“难贷款”和农村“贷款难”问题并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提升,信用信息未能有效整合,信用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五大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明确乡村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一是要聚焦产业兴旺,涉农贷款要优先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着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合理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要发展绿色金融,守住青山绿水,加大对参与生态修复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要把金融理念镶嵌进乡村治理体系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金融知识宣传和教育,强化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风险意识;严格向村民发放用于“婚丧嫁娶”的贷款,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建设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四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共同致富。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乡村振兴的路上无人掉队。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核心是抓好两个领域的创新。

一是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完善内部经营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落实三农事业部或普惠事业部“五个专门”经营机制,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创新信贷供给机构合作机制,各类型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定位和特长,在客户细分、信贷期限、投入领域等方面深化改革,形成多层次、分工明确、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适合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增信与风险分担机制,要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抵质押贷款产品,充分发挥信贷+担保、信贷+保险+期货的风险分担作用。

二是利用技术,推动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金融机构在农业农村领域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乡村金融服务获得成本,解决物理覆盖空白和乡村长尾客户、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难题。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获客能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技术如人工智能等解决成本效率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遵循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监管部门要从考核评估引领、差异化监管引领、经验推广引领三个方面持续加强监管引领,推动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

考核评估引领,就是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乡村金融服务进行考核,监管部门已经探索多年,但至今尚未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不仅是强化监管引领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从制度顶层设计上,形成监管部门推进乡村金融服务工作闭环的关键一环。在考核评估制度设计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增供给、提质量、促创新、降成本、增效率”五个维度,系统、全面、准确地评价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成效,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有效发挥考核评估“打分器”和“指挥棒”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改进完善乡村金融服务。

差异化监管引领,关键要落实现有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近年来,在涉农贷款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上,银保监会一直积极推陈出新,包括:引导银行业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和精准扶贫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扶贫小额信贷能贷尽贷;涉农和扶贫贷款不良率可容忍不高于银行平均贷款不良率两个百分点以内;要求银行制定完善涉农、扶贫贷款尽职免责制度等等。从制度顶层设计上,目前对涉农贷款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是全面、精准并且具备相当的激励性,关键在于落实到位,见真效、见实效。要继续完善农村信贷统计指标体系,利用准确的统计信息,精准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银行进一步细化政策操作细则,将差异化监管政策要求融入银行涉农贷款业务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让金融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轻装前行”。

经验推广引领,就是要总结推广各地农村金融改革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六个结合”,破解“六大难题”:通过金融机构与基层党政组织相结合,破解基层服务空白难题;通过信息共享与信用评定相结合,破解农村金融获客难题;通过融资与融智相结合,破解产业选择和带动难题;通过银行与担保保险相结合,破解风险分散和补偿难题;通过金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破解产品和渠道创新难题;通过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相结合,破解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难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可持续、可复制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树榜样、立标杆,把盆景推广开成为风景,让点上的经验能够在全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金融机构如何服务乡村振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204/6328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