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拧成“一股绳”下活“一盘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04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786
内容摘要:图为示范园种植园队职业农民在操作机器收割水稻。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充足的阳光雨露和肥沃湿润的土壤,孕育了太湖边独
 

 

图为示范园种植园队职业农民在操作机器收割水稻。

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充足的阳光雨露和肥沃湿润的土壤,孕育了太湖边独特的稻作文化。入冬,金色的稻田完成了又一年丰收的使命,碾米车间里哗哗流出颗颗晶莹剔透的新米。而在几个月前入夏的镜头中,正在工作的插秧机和水田里成群栖息的白鹭织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的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坐拥23公里的东西太湖湖岸线和3300余亩环太湖生态保护林,永久水稻用地面积超万亩。在“一粒米”的带动下,这块沃土正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围绕打好“太湖”牌,发展种植、养殖和园艺产业,促进“农文旅”结合,让农村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生机。

从土地“割据”到资源整合

“全镇农业沿着太湖带状分布,现有3.4万亩农业用地,其中超万亩永久水稻用地是吴中区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临湖镇党委副书记、示范园党工委副书记仉勇说,“临湖镇农业占GDP比重达8%,所以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势,做好农业文章,就成了全镇发展中最重要的命题。”

多年前,临湖镇的农田大多分散在农户手中,形状不规则且利用率低。2012年,镇里将农户土地流转到村,试图解决分散难题。然而,村落之间对土地各自划包,形成不了产业。

“创建园区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解决土地割据的问题,把散乱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产业,让同一块土地产生更高的效益。”临湖镇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主任、负责示范园运营的苏州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红说,今年镇里接手示范园后,在近几年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首先将3.4万亩农业用地全部整合到农业示范园,实行统一规划布局。

土地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是,由农发公司发起,联合环太湖7个农业村,合资组建该地区规模最大、辐射人群最广的农产品合作社联合社,即苏州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成立后,各农业村以土地资源入股。联合社以不低于市场价租金的保底分红返还各村,确保村级农业收入不减少。

全镇各村辖区土地纳入农业园区后,示范园又将劳动力和农机资源进行了整合,通过培训组建了一支只有20个本地农民组成的太湖农业园种植团队,实行“1+4”模式,即1个种田能手配上4个农机手和无人机手,再通过20个种植队员带上100多名临时用工,利用现有的农机设备完成6789亩高标准良田的全部种植生产过程。

“资源整合后,我们现在有15台拖拉机、10台收割机、8台插秧机、4台无人机等设备。团队个个持有相应证书,能熟练完成所有机器设备的操作。”种植团队负责人查永明说。

在仉勇看来,要持续推动园区农业的现代化,扩大示范效应,还应该将科研、人才等资源进行整合。目前,示范园已建立中国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苏州)分中心和南京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今年年底,苏州市农科院也将整体搬迁入驻园区。依托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园区已引进稻虾共生、彩色水稻、土壤改良、生态农场、稻田画等多种农业种植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农业的发展空间。

从“一粒米”到多产融合

创建园区,推动乡村振兴,首先的是发展产业。在超万亩永久稻田的基础上,示范园今年重点通过“一粒米”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后,就要保证产量和质量,所以标准化种植生产就是非常必要的。”叶文红说,示范园在总结当地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将水稻种植和稻米生产统一为从旋耕、耙田、浸种、催芽、播种,直到收割、脱粒、烘干、碾磨、抛光、包装成商品的21道工序。

“有些工序看似可有可无,但任何一步都马虎不得。”查永明说,比如浸种环节,要把饱满健壮的稻种放进按比例调好的药水中浸泡,而且要足足浸泡两天的时间,这样是为了稻种能更快地发芽,同时还能杀死一些虫卵和病毒。而在催芽阶段,浸泡好的稻种上面要盖一层麻布口袋,口袋要时刻保持湿润,这样里面的种子才能喝饱水。

当然,所有的种植生产过程都主要是由20个职业农民组成的团队完成。而为了保证大米的品质,示范园通过现代科技设备、耕作全程机械、生产全程监控、加工设备自给、职业农民管理等措施,实现“一粒种子”到“一粒米”质量全程可追溯。

在园区现代农业智慧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田间渠道内的流水清澈可见。管理员徐亚婷说,高科技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田间地头的小型气象站等各种传感装置,可以实现对农业的智能监测、智能预警、智能灌溉。

同时,园区通过组建高标准农田管理销售团队,搭建销售推广平台,建立线下体验店,推广“苏州大米”、“吴中大米”大品牌+、“江南味稻”等销售子品牌,打响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在稻米产业的带动下,我们正在规划发展农旅文融合的农村产业格局。”叶文红说,园区规划今后将重点围绕“米”“蟹”“花”三个主题,在种好“一粒米”的同时,以省级渔业示范区为核心,借助太湖围网拆除契机,养好“一只蟹”,以园博园和打造“原乡园艺”小镇为引领,栽好“一朵花”。

另外,园区以23公里太湖湖岸线为农旅、文旅带,串起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点位,做到农业中发挥旅游优势,旅游中发挥农业特色。目前,紧临太湖和园博园的柳舍村已完成村容村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18家风格各异的精品民宿掩映在白墙黛瓦中,黄墅特色田园乡村则正在进行道路整修和乡村特色民宿小店的设计装修。农业科普示范区、农业体验营等主题活动体验区、森林的秘密生态养生体验区已经各具规模。

“通过农业示范园建设,临湖的农文旅融合步伐正越走越远。7月,《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概念性规划》通过专家组论证,太湖农业体验小镇的蓝图已经打开。”仉勇说,围绕打造农业体验小镇,园区正谋划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从成立“众”字公司到合力促增收

59岁的刘福娟是柳舍村的村民,自家一套房出租做精品民宿,一年租金是4万元,家里开了小卖部和农家乐,一年大概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同时每月还能领到1400元的养老保险,而原来在外务工的儿媳妇今年也回来一起经营农家乐,“示范园的建设让村里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收入的渠道也越来越多。”

今年,在对村里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后,园区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了配套和丰富,通过成立民房合作社,将村里闲置房屋进行登记,搭建统一招租平台对外出租。

“这样,村里的房屋资源就可充分利用起来,经合作社搭建平台既可以保障租赁双方的利益,也可以让农旅得到充分的融合,让村民的收入实现最大化。”叶文红说。

其实,早在之前,临湖镇发展较好的采莲村就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前塘、灵湖两个村联合成立众村联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聚集资源,抱团发展,不断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公司成立后,三村又成联合成立了“众垚”、“众向”、“众隆”等多个“众”字公司,从事物业管理、旅游开发、建设工业园等业务,帮助前塘村和灵湖村的村集体收入不断提高,又通过村民分红等形式,让三个村的村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示范园由临湖镇接管后,“众”字公司开创的强弱抱团发展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新组建的苏州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以土地资源入股,实行保底分红,确保了农业村级经济收入。村里拿到分红后进行二次分配,优先向低收入贫困家庭发放。

今年,临湖镇还建设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堂,通过党建合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并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契机,积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带动农民增收。“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土地产出更高效,让农民的收入持续增加,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大米。”回乡创业人员、江苏省十佳新型职业农民、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徐斌说。

“园区发展的落脚点是农民,临湖将力争通过建设农业园区带动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经济增强、生态增优、文化增智,建成新时代的‘鱼米之乡’,让全镇农民享受‘双规合一’发展成果,争创乡村振兴的苏州典范。”临湖镇党委书记、示范园党工委书记朱艳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拧成“一股绳”下活“一盘棋””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204/6326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