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滨海新区在一次又一次创新改革中掀起澎拜浪潮,使改革势能升级并持续释放,彰显着“开放创新引领未来”的滨海精神。
开放之门
30多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这个区域设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扇对外开放格局中重要“窗口”的敞开,让远洋的风吹来,得以温润这片广阔的土地。
把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埋在新的土壤中,滨海新区与跨国公司同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聚集全球资源,建设适应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和贸易投资便利化需求的服务体系。
走进康师傅第三代旗舰厂,一条悠长的走廊悬在生产线一侧的上方,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方便面自动化生产的全过程。“企业成立初期从一条生产线要近50名工人、每分钟只能生产240块面饼,到现在一条生产线仅需16名工人、每分钟可生产500块面饼,人力降了1/3,人均产能却提升了两倍多。”工厂负责人介绍,这里已成为目前世界方便面生产的最大单一工厂。既源于增量项目的领先属性,更得益于存量项目的迭代再造,天津开发区已累计引进55个国家和地区外资项目5613个,实现年生产总值近3000亿元,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领头羊。
30多年滨海新区始终没有放慢发展步伐,始终富含着求新求变的基因。如今滨海新区逐步拥有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自贸区等,成为国内对外开放区域形态最为齐全的地区,累计吸引世界500强企业140余个项目落户,年实际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
改革之路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滨海新区在创新发展功能区经济基础上,全面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勇当先行先试示范。从2009年11月开始,撤销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和塘沽、汉沽、大港区,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几年时间已形成统一、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架构。
2014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强力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18个审批部门216项审批事项及工作人员,集体划转到行政审批局,把109枚公章精简为1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模式。目前东疆保税港区企业可通过手机办理电子营业执照,让“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路”。
2015年4月21日,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滨海新区在扩大开放的区域形态上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平台。
滨海新区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创新就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2018年新年刚过,滨海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再次刀刃向内深化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将区位相邻、功能定位相近的原中心商务区并入天津开发区、原临港经济区并入天津港保税区,将天津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来交由泰达街道管理,打出改革“组合拳”,激发功能区内生发展活力。
针对干部“能上不能下”、发展活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天津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实行处级干部全员就地起立、对号竞聘选岗入坐、富余人员重新选岗,为经济主战场选拔年富力强、作风过硬、能打善战的“主官”和“指战员”,推动改革再出发。
滨海效益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泰达双创示范区MSD的创客总部天津基地,扑面而来的是开放、活跃的时尚气息,在这里有140多个开放式工位和6个独立间。烁亿(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种天云有一家在开发区做物流的老企业,他看到创客的孵化优势,去年10月来这里创立了该公司,借机适时地向大健康领域转型。
新时代、新起点、新跨越,滨海新区用真金白银补贴奖励,促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撑杆跳”,打造一批带有“滨海印记”和“杀手锏”产品的科技小巨人企业。2017年,新区有科技企业30096家、小巨人企业1527家、高新技术企业194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34家,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40年改革开放,滨海新区在盐碱滩涂上已崛起形成了电子通信、石油开采、汽车与装备制造等千亿级龙头产业,培育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国之重器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步构成主导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实体经济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