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河北:“陵山夷水”楚滋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8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13
内容摘要:刘家湖,湖北省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以其为核心的金湖国家湿地公园,是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天然湖泊湿地。贺华山在这里养了近十年鱼,
 刘家湖,湖北省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以其为核心的金湖国家湿地公园,是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天然湖泊湿地。贺华山在这里养了近十年鱼,去年因为退渔还湖上了岸。

不过,这位湖北省宜昌市的农民只是换了一种养鱼方式。绵绵秋雨中,在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他的“跑道鱼”。9条长25米宽5米的工厂化养殖槽内,银鳕、江团等特色鱼类摆尾而上,就像赛道中奋力奔跑的运动员;槽外,一片水域专门用于养殖尾水处理。而此刻,视线稍稍放远,距此几公里外的刘家湖上原有数千亩围栏围网已全部拆除,整治修复成了碧水林荫、鸟语花香的“三峡水乡”。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因长江得名,古称夷陵,如今又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的首站就在宜昌,再次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杯宜红茶,一条清江鱼,一颗三峡橘,几多新滋味。近年来,为保障一江清水东流,宜昌将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更是大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宜昌经历了怎样的阵痛和坚守?近日,记者走进宜昌,在访农户、探企业的路途中,答案渐渐清晰。

转变理念,立足质量谋发展

——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省域副中心、特色农业大市,要求宜昌必须踩下粗放式发展的刹车,加足高质量发展的油门,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江豚因数量稀少而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然而今年4月,在长江宜昌段,十余只江豚嬉戏畅游,并被摄影镜头定格,照片刷爆了宜昌人的朋友圈。人们纷纷感叹:“水质变好了,成群的江豚回来了。”水质的改变,源起于宜昌市委、市政府壮士断腕的转型抉择。

被纳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战略,既是宜昌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考。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如何化解?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强调:要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绿色转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富口袋、富脑袋、富万代相统一。

从城市定位来看,亦是如此。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家胜指出,“宜昌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结合部,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敏感、最重要地区之一;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承担着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责任;又是特色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对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这三重定位,决定宜昌必须将转型作为破题的根本手段,占人口大头的农业更要率先实现绿色转型。”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国斌说。

回到产业本身,宜昌农业“家底”厚实——柑橘产量全国市州最大,茶叶综合效益全省领先,高山蔬菜全国知名,鲟鱼产量全国市州最多……但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经营粗放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同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70%,较之传统粮油优势区,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的任务更艰巨。宜昌市副市长刘洪福认为:“发展基础和瓶颈指向同一个问题,宜昌农业正处于‘有没有’向‘好不好’、由增产向提质转型发展的历史关口。”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宜昌市委、市政府选择了一条生态与产业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新路,着力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开放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跃升。

改革的阵痛孕育着绿色的希望,农业转型的蓬勃力量喷薄而出。

绿色布局,产业转型焕生机

——牢牢守住绿色发展这条农业生命线,产业格局与资源承载更匹配,生产方式“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

青砖乌瓦,檐牙高啄,天井房古色古香,皮影戏唱腔悠扬……这是宜昌东北部山区县远安,发掘嫘祖故里、楚文化的丰厚底蕴,依托青山绿树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去年全县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收入46亿元。而发展旅游产业的投资,很多来自矿老板。

从挖矿到搞旅游,远安产业布局的变迁是一个缩影。

为从源头上对粗放发展说“不”,宜昌专门出台《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及绿色发展规划》,划定了“一轴、一城、四组团、多节点”的产业绿色发展格局,即长江绿色发展轴、创新品质城区,以及绿色新兴产业、生态人文产业、大生态产业、绿色融合产业“四组团”,远安正是绿色融合产业组团的一部分。产业布局与资源匹配度的提高,让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被重新定义,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渐次铺开。

2017年6月,随着最后一尾鲟鱼被转移上岸,清江网箱养殖成为历史。“清江里养不成,咱可以上岸来嘛!”宜都渔民古平光在大溪村搞起了鲟鱼生态养殖,鱼子酱、鱼肉、鱼皮革加工一条龙。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带动10多户贫困户就业。

拆网箱,不拆产业。告别粗放的网箱养殖,现代化园区成为发展新引擎。一个个渔业产业园应运而生,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多宝鲟谷基地……在产业园区带动下,更多上岸渔民像古平光一样成功转型。

一次次的探索中,不仅新格局愈发轮廓清晰,绿色发展的产业理念也日渐扎根在人们心底。

在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废弃菌棒加工的有机肥不仅没有异味,还有一股淡淡的草木香。“出菇四五茬后,菌棒就没用了,往往被农民丢在路边。” (下转第二版)

董事长周华雄告诉记者,公司所在的远安是香菇生产大县,废弃菌棒的污染曾经很让人挠头,“实际上菌棒的原料大多是修剪下来的果树枝条,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生产有机肥。”

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现在公司以每吨180元的价格回收农民菌棒,生产有机肥用于果蔬种植,不仅果蔬产量不减、品质好,还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尤其在全市大力推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之际,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同样在枝江,董市镇洪治村美合蔬菜合作社每周都会去养殖场收集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沼液、沼渣。“有了这些有机肥,亩均少用化肥上百斤。种出的广东菜心叶片更厚实、茎部光泽更好,每斤卖到三块多还供不应求。”理事长冯清华说,“每年不仅合作社节省20多万元,还为附近50多户农民输送沼气。”

这场方兴未艾的绿色变革,让宜昌农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全市年处理畜禽养殖粪便、秸秆、有机生活垃圾近1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3万吨;今年化肥用量比去年减少4%,化学农药减少4.6%;土壤酸化治理让耕地质量更好,为高山蔬菜种植户增收1420万元。

品牌创建,宜昌特产声名起

——从“披头散发”“提篮小卖”到聚焦特定目标发力,农业品牌跳出田间地头,走进消费者的眼里心头

今年9月,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组委会发布的“100个农产品品牌”中,宜昌有秭归脐橙、宜昌蜜橘两个品牌入选。

如果说农业的生命力来自绿色,那么竞争力就来自品牌。从农产品品牌多而不优、杂而不亮,到如今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创品牌,为宜昌农业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宜昌抓住地方特色,潜心塑造“农味”品牌。

秀丽的远安山水,淳朴的粗麻布袋……在日前三峡景区举办的旅游集市上,远安县瓦仓米新品上市,独特的包装吸引上千名游客在网上转发,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大米”。

“瓦仓米口感好,清同治年间就远销汉口等地。”远安县委书记张立新说,但上世纪90年代,却因为品牌不响导致价格下跌、产业萎缩。2008年,瓦仓大米专业合作社成立,吸纳503户社员,统一打造品牌。理事长汪宗平请来专业的策划公司,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开发了萌宝粥米、丽人香胭脂米、父母大人养生粥米等系列产品,发力中高端市场。如今,瓦仓米已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称号,最贵的石碾米8斤售价228元。全县10万亩稻田中,4万亩改种瓦仓有机水稻。

重塑品牌,让瓦仓米实现“逆袭”。宜昌特色农产品不少,但大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在白热化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中,会生产更得会吆喝。因此宜昌连续八年举办汉宜农商农超对接暨宜昌优质农产品推介会,每年举办柑橘、茶叶国际采购商大会等展销活动,实施“农产品进京入沪”、“边贸推介”工程,持续加强公共品牌营销。

金家湾香菇脆、牛郎山雪花牛肉、远安瓦仓米、秭归脐橙酒……在闹市区的高档饭店、三峡机场,宜昌特色农产品专卖店的位置都十分醒目。“我们要让农业品牌跳出田间地头,走进消费者的眼里、心里。”宜昌市农业局总农艺师陈琼告诉记者,近年来,宜昌桃花岭饭店等地每天免费提供本地优质柑橘、茶叶供外地客人品鉴。

品牌的“聚焦原则”指出,聚焦特定目标集中宣传,才能强化消费者心理认同。这也是宜昌打造品牌的重要准则——聚焦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农业公共品牌提升工程,聚力擦亮“宜昌蜜橘”“宜昌宜红”“宜昌猕猴桃”三张城市新名片,积极培育柑橘茶叶、高山蔬菜、健康水产等公用品牌;实施企业品牌培育倍增行动,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土老憨”“屈姑”“晓曦红”“采花毛尖”“萧氏”“邓村绿茶”“稻花香”“瓦仓大米”“安琪”等中国驰名品牌,集群发展带领特色产业链增效、合作生产农户增收。

持续发力,聚拢焦点,让“宜昌牌”闯出了一片天——2018年秭归脐橙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7.1亿元,品牌带动力、传播力等均居全国前十;宜都红茶拿到出口欧盟的“通行证”,成为全国首批100个中欧互认产品之一;全市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37件,为湖北省最多,“三品一标”总数532个,生产规模447万亩,总量规模居全省第一。

科技创新,“沉睡”资源被唤醒——地方优良品种的潜力被挖掘出来,整条产业链“活”起来,老牌产业开始“第二次生长”

现有夷陵黄牛存栏800多头、年产雪花牛肉30万吨的肖贤方,对第一次鉴定雪花牛肉时彻夜难眠的紧张,仍记忆犹新。

2014年,肖贤方押上IT行业的全部身家,成立了牛业公司。正当他准备引进饲养西门塔尔牛时,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却建议他,瞄准当地品种夷陵黄牛。精心饲养两年多,终于到了出栏的时候,在牛肉鉴定前冷库排酸的72小时里,肖贤方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三天后,结果总算出来了,牛肉不仅有雪花,还达到了日本神户牛肉A3级标准,每头牛的产值从6000多元增加到3万元。

“夷陵牛在当地有几千年历史,从没听说出过雪花肉。”肖贤方想不通,夷陵黄牛曾是当地农民耕种的主力,但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的推广,逐渐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土黄牛为啥能出高档肉?曹兵海揭开了谜底:“夷陵黄牛肌肉发达,肌纤维细、血管多,有利于脂肪沉积,脂肪沉积才能出雪花。”他还设计了一整套养殖技术模式,将成本降低到日本和牛的一半,育肥期还比和牛短8个月。

这正是宜昌打造科技农业的众多项目之一。一城秀水半城山,山水环绕是宜昌发展农业的独特财富。但山区农业科技推广率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也导致有些地方品种像夷陵黄牛一样“沉睡”,部分老牌产业丧失活力。

近年来,宜昌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强化科技支撑,让品种的潜在价值被挖掘出来,主导产业开始高质量的“第二次生长”。

绿油油的树叶间,一树树黄澄澄的柑橘压弯了枝。眼下,宜昌柑橘正是丰收时节。而在夷陵区鸦鹊岭镇,江平柑橘专业合作社的柑橘却还带着青。理事长江平说:“我们今年改种了中晚熟优质品种‘爱媛28’。”

宜昌柑橘产业规模大,但熟期集中,销售压力大、价格不高。随着周边越来越多优质柑橘“崛起”,一度面临“卖难”的窘境。为此,宜昌按照“四季有果、错峰成熟、均衡上市”的思路,调优柑橘熟期结构。江平正是抓住这一契机,把200亩橘园全换上了新品种,通过采取技术手段,上市期可延长到春节前后,效益提升了七八倍。

在秭归,橙黄橘绿不稀奇,一年四季果飘香。经过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科院合力攻关,形成了“春有伦晚、夏有蜜奈、秋有屈乡秋橙、冬有纽荷尔”的品种格局。除了品种改良,还综合运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果园生草、覆膜增糖等十多项橘园管理技术。2017年,秭归县涌现出脐橙产值过亿元村3个、过5000万元村10个。

科技赋能,也让整条产业链“活”起来。在萧氏集团,茶加工涵盖茶叶、茶粉、茶食品、茶饮料、茶提取物,再到生产茶化纤日用品;在屈姑公司,橙皮可生产橙茶、提炼精油,橙肉可做出橙汁、红酒、果酱、橙粽,深加工产品达80多个品种,效益比卖鲜果增值20倍以上;在宜都市“土老憨”公司,水产品加工废料转化为活性钙,加上从鱼骨中提取的鱼蛋白和柑橘加工剥离下来的柑橘皮,酿制出鱼鲜酱油。

开放共享,敞开大门促融合

——瞄准国内国际“走出去”,统筹农与非农“引进来”,推动一二三产“融起来”,农业农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定义

今年5月,宜昌专程组织全市各级干部赴浙江学习,杭州的区域协调发展、温州创业的活跃、丽水的农旅融合、安吉的“两山”实践、嘉兴的城乡统筹……诸多亮点之中,让宜昌干部们印象最深的,是先进地区思维和视野的开放,观念的跨越带来发展的跨越。

开放,宜昌农业更坚定了这一转型要义。相对封闭、自给自足是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进一步敞开农业农村大门,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放,首先要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优势“走出去”。在夷陵区洋红农贸有限责任公司,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柑橘,它们即将乘货轮登陆俄罗斯、加拿大、哈萨克斯坦。据介绍,公司每年出口柑橘1万吨,收购价也从每斤0.6元涨到2元。

而为了登上2017年首发的“宜汉欧”国际班列,宜昌柑橘酝酿了两年。“2015年区里组织企业到俄罗斯办推介会,2016年又把莫斯科企业请到我们的橘园来。”夷陵区政协副主席、原农办主任赵华告诉记者,最终24万吨夷陵区晓曦红合作社柑橘搭上“宜汉欧”。时隔一年,中欧班列又有了柑橘专列,70吨宜昌柑橘全程冷链运输,15天就能直达莫斯科。

如今,宜昌农业正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去年全市出口农产品16.4亿元,同比增长5.6%,超过农业增加值4%的增速,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0.3%,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开放,还要统筹农与非农两个领域,培植动能“引进来”,推动农村资源与企业家、能人、市民的需求有效对接。

深秋时节,在鸦鹊岭镇金和村嘉馥农业基地,铁锅里咕嘟嘟炖着土鸡、排骨,市民们围着灶台吃得暖烘烘。“除了吃农家菜,还能采摘观光。最多的时候,每天接待上千游客。”宜昌嘉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正新介绍,这里有种养生产基地480亩,建有蔬菜大棚300余个,还发展生猪、土鸡和水产养殖。

曾经做过厨师、如今返乡创业的杨正新,不仅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还在市区承包了十多家食堂,每天为3万人提供放心餐。目前每年收入800万元,带动周边150户农民生态种养。

在宜昌,越来越多的“杨正新”不仅为农业带来了工商资本,实现了城乡资源开放共享,也正在推动一二三产“融起来”。

把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田园变景区,融合的视野中,乡村的多元价值得到凸显:鸦鹊岭镇五龙村是朱熹后人的聚居地,该村将中药材种植与康养文化相结合,建石斛产业园,举办国学讲座,每年旅游门票收入200多万元;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翟家岭古村,谨遵老辈只栽树不砍树的古训,满岭皆是古屋古树,去年仅游客吃住两项,村民就增收80多万元……

牛圈改建主题餐厅,旧砖瓦做成屏风,饲料槽养上花草。这些原生态的匠心,让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古村的民宿度假区独树一帜。“起初我们找到了重庆、深圳、北京的设计师,但设计方案与本地实际总有些距离。”民宿负责人徐建明说,他最终找到村里的老瓦匠,用他们几近失传的手艺,把破败古屋变成了别具韵味的民宿。现在度假区每天营业额18万-20万元,原来无人问津的土特产变成了俏销品,村民人均年收入1.18万元,村子也成功脱贫出列。

正是依托特有的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优势资源,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300个,从业人员达到4.5万,有力促进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

走出三峡机场,最显眼的一块广告牌上,是蜜橘、宜红和猕猴桃的宣传画。这是宜昌推介自己的“名片”,是农业打破常规、奋力跨越的展现,是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宜昌农业的绿色转型之路已经开启,只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我们有理由期待前方的无限风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河北:“陵山夷水”楚滋味”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128/6319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