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湖北十堰:一座以水而荣的城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4  浏览次数:81329
内容摘要:湖北十堰,因水而荣,因车而兴,因山而名。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十堰要扛起确保国家调水安全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老工业

湖北十堰,因水而荣,因车而兴,因山而名。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十堰要扛起确保国家调水安全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老工业基地,十堰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转型升级;作为内陆山区,十堰又要突破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发展空间不足、贫困人口多等瓶颈制约。面对保发展、保民生与保生态、保水质的双重任务,如何解答处理好这两者关系的时代考题?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表示,十堰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生态作为十堰的首要功能,把保护环境作为十堰的首要职责,把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作为十堰的首要担当,走出一条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座有着奉献基因的城市

十堰是一座有着奉献基因的城市。建国以来,全国人民支援十堰、帮助十堰,在鄂西北深山峻岭中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十堰人民知恩感恩、回报祖国。在国家“三线”建设过程中,为支持兴建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十堰作出了特殊贡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历时半个多世纪,历经两次大规模移民迁徙。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建设,有28.7万十堰人成为移民。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建设,又有18.2万十堰人移居他乡。近50万十堰人携老扶幼,泪别故土,移居他乡,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也属少有。

十堰先后有55.2万亩的土地淹没水下,千年古城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沉入江底。特别是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有13座集镇搬迁重建,6万职工因此下岗,5万渔民“洗脚”上岸另谋出路……

在移民搬迁这场硬仗中,十堰全市1.2万多名移民干部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人生价值,值得铭记的是,先后有6位移民干部牺牲在工作一线。为了“北调的南水”,十堰人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担当。

一座有着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生态人文,使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探索着永续发展的生态之路。

丹江口市沧浪洲生态湿地公园是经汉江多年冲刷形成的自然湿地。十堰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生态优势,利用原有场地,用简单、经济的人工干扰,倡导多栽小树,多保留原有树木,多栽本地树原则,营造“自然、生态、野趣”的生态景观。

十堰建立了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一把“绿色标尺”倒逼转型,发展质效需要用“绿色绩效”来检验。2017年,十堰绿色发展指数居湖北全省第二位,空气优良天数314天,提前3年达到国家目标;目前,十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72%,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十堰境内52个河流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8%以上,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

一座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城市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十堰市近年来耗资100多亿元,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多家。关掉了这么多企业,如何培育新动能?

十堰给出这样的答卷:做好“生态+现代工业”“生态+现代农业”“生态+现代服务业”文章。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能源(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绿色产业体系。

十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四个百万”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百万亩茶叶、中药材、核桃基地和百万头山羊养殖,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形成了“南部茶叶北部橘、城郊蔬菜高山药、山区菌特畜牧业”的高效生态经济格局。十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00亿元,有机茶、道地中药材、茶多酚、木瓜饮料、房县黄酒等特色农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丹江口,农夫山泉等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水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在郧阳,洋河酒业等10余个新型水经济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在竹溪,华彬矿泉水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30万吨矿泉水,二期达产100万吨后,年产值近百亿元,创税8亿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湖北十堰:一座以水而荣的城市”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124/6314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