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牛颜冰带领学生在方山县刘家庄村察看黄芪出苗情况。
山西省方山县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县,但自从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农大教授牛颜冰来到这里后,方山县的脱贫产业中药材产业发生了很多变化——旱地机械化黄芪育苗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至今,300亩黄芪育苗基地建设完毕;引进并改良了黄芪(六行)移栽机播技术,实施了黄芪机械化播种和起苗的技术示范,黄芪产业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随着方山县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带头人中药材培训班结业,参训的近千人掌握了旱地机械化黄芪育苗技术、中药材田间除草技术,很多贫困户成为了种中药材的“秀才”,有了本领,也有了脱贫的信心。
近年来,山西农大围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科技教育需求,以技术推广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助推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还为贫困县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农秀才”和脱贫致富领头雁。
改种果树吕家沟有了果树修剪队
老张到来之前,吕家沟没有果树,更谈不上果树修剪队,靠外出给别人修剪果树挣钱更是天方夜谭。
“老张”不老,他还不到四十岁,是山西农业大学果树学张鹏飞副教授。晋中市和顺县牛川乡吕家沟村的老百姓却认为叫他“老张”是对他的一种尊敬。
2017年,老张来到吕家沟扶贫。当时村里只有19户不到40口人,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多年种着传统作物玉米、土豆,收入少得可怜。来到后,他沿着田间地头转,查看土壤条件,观测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发现当地的“小气候”,比较适宜苹果树生长。
“苹果只要管得好,保证三年开花,四年见果,保守估计,比种玉米每亩可稳定增收五六千元,这将是吕家沟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老张对村民说。
在县“一村一品”特色种植项目的支持下,老张带领村民种下了50亩苹果树,主栽品种“烟富6”,授粉品种嘎拉。从筛选适宜品种、栽植、埋土越冬,到春季放苗、保墒、施肥,每个环节老张都严格把关,并全程技术指导,和村民一道边劳动边示范边讲解。
“送钱送物是暂时的支持,让果农掌握技术才是长久的生财之道。在晋南,修剪技术工一天能挣300块,技术就是钱,把技术学到手,除了可以把自家的果园管好,还能出去靠技术挣钱。”老张和第一书记岳培荣、村干部们商议,组建了一支吕家沟果树修剪队,由老张任技术顾问,岳培荣任队长,吸纳那些身体好、学习快的村民学习果树修剪技术,让他们尽快成为果树修剪方面的行家里手,有机会走出去创收挣钱。
村民乔庆玉对修剪拉枝技术算半个“内行”,平日里喜欢“摆弄”他家的几亩核桃树,“老张”的讲课,学习最快的就是他。在老张手把手的指导下,他“摆弄”的手法越来越“高明”,核桃树挂果比往年更多,亩均增收400多元。他现在逢人就说,“老张”教我的技术真管用,谁学会谁有福。
校市对接一大批贫困户成了农技能手
吕梁市临县是山西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之一。山西农大高培芳教授带领的团队,从2017年年底至今年6月,先后10次到临县庞家庄、崔家垛村、兔板镇等地,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建立了70亩枣树核心示范园,实施了坡地枣园集雨入渗技术,已经引种了3个适宜禽类觅食的林下牧草品种。
在助力临县教育扶贫工作中,山西农大的工作组开展了“工匠培养增后劲”行动,组织临县红枣种植大户、食用菌种植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近200余人,到学校进行专题培训,并深入太谷县的山西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业园,太谷县范村山地温室大棚、小白乡万亩红枣示范园、万亩苗木示范园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依托临县白文职业技术中学,建立了山西农业大学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临县联合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
2017年9月以来,山西农业大学刘群龙教授带领的项目团队,从新品种引进、采穗圃和示范园建设、林下种养示范、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实施了“核桃产业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为中阳县确定了“农核1号”“薄壳香”“清香”等主栽品种,还在刘家塔村采取大树高位嫁接方式,建设了30亩优良品种采穗圃;教会了暖泉镇贫困户如何林下养鸡;在金锣、下枣林等四个乡镇和中阳县职业中学,对中阳县主要核桃生产大户开展了系列室内和室外核桃管理技术综合培训,一批贫困群众成为了有一技之长的核桃种植能手。
在石楼县,山西农业大学姜玉所教授带领项目团队,实施了“蜂产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对230余户蜂农进行了养蜂技术培训。今年4月,全县20户精准扶贫户每户发放8脾以上健康无病的蜂群5群及全套蜂机具,走上了养蜂脱贫路。
立足山西农大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吕梁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强化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人才培养为重点的校市合作为吕梁的脱贫攻坚注入了人才活力。
田间分校培养出带不走的人才
山西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带领山西农业大学小麦旱作栽培山西省重点创新团队,整合国家小麦产业体系专项、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综合开发项目、山西省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等国家级省级项目,在闻喜、垣曲、平陆等贫困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与翔垣畅农机专业合作社、金牛农机有限公司等紧密结合,通过技术培训、田间示范、现场观摩等方式把休闲期蓄水保墒技术、小麦优质高产综合技术、规范化播种技术、探墒沟播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等按时段手把手教给了贫困户等麦农,将“七分种三分管”“七分在农机三分在农户”的小麦生产技术理念灌输给农机手,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旱地小麦产量每年增加20%-30%,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同时,提高旱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蓄保能力,打牢有机旱作生产基础。
“可以这么说,一个帮扶的脱贫项目就是一个田间分校。项目实施过程就是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的过程。”山西农大农学院院长高志强说。在晋南麦区贫困县闻喜县,麦农称呼高志强为我们高老师。
在三晋大地的各个贫困县,山西农大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载体,在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的同时,为当地培训、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让很多贫困户有了脱贫增收的本领。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共派出200余名科技人员、50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到贫困县区开展技术指导,累计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193项。
在晋北繁峙、五台、广灵等县,山西农大示范推广“谷子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1万余亩,实现了人工不间苗、不锄草、不锄地、不割谷;在汾西、和顺、昔阳、武乡、岢岚等贫困县示范推广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栽培面积达到150多万平方米,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在阳高、天镇、繁峙、和顺、乡宁、陵川等贫困县推广“晋汾白猪”,生产优质商品猪50万头以上,每头商品猪增收150元以上,这一过程中,一批缺技术的贫困人口成长为了“土专家”“农秀才”,甚至成为脱贫致富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