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走进四川感受青山绿水的声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3  浏览次数:82707
内容摘要: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流灌溉系统,至今依然庇护着天府之国的黎民百姓,年年风调雨顺;更没有想到,距离成都中心

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流灌溉系统,至今依然庇护着天府之国的黎民百姓,年年风调雨顺;更没有想到,距离成都中心城区仅20公里的郫都区,至今仍有8万多亩稻田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水旱轮作耕作方式。

初冬时节,记者跟随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的专家走进四川郫都林盘-水旱轮作系统核心区,真切感受到了古蜀国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天府之国的农耕魅力,见证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所形成的林、水、田、宅和谐共生的生产方式,和那徜徉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富足、“巴适”的天府生活。

自流灌溉有度,精耕细作堪称典范

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粮仓,农耕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而位于都江堰灌区渠首的郫都区,是成都平原九大史前遗址的中心区域和天府之国的典型代表。“郫都农耕文明从古至今从未间断。郫都区的稻田养鱼、水旱轮作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该区域至少已存在2000年以上。”郫都区申遗办副主任杨万全说。

走进安德街道棋田村,小河蜿蜒而过,林田相融,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水渠绕田分布,目测宽的有1.2米左右,窄的仅有30公分,均是清澈见底。郫都区农林局局长张怀东介绍:“聚居此间林盘的村民,沿袭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每到年终,统一行动,清理渠底塘泥作为田土。而所有渠水,均不用动力,自流灌溉,分时有度。全区目前仍有8万多亩稻田因此受益。”

整个成都平原,特别是郫都区,是由岷江冲积形成的扇状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2300多年前,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而郫都区内,纵横交错的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五级排灌体系,呈蛛网状延伸到了区域的每个角落,覆盖到每一块田地、林盘和院落。

“郫都的精耕细作堪称典范,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多次深入郫都区开展专题调查的中国林科院副研究员王斌告诉记者,南宋之前郫都人只种水稻,之后北方大量移民,以麦为食的人口激增,激发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由此逐渐形成一年稻麦二熟的耕作制度,水旱轮作由此开始。后根据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四季农耕和水土特征,将稻、麦、油、菜、花、果、药等作物,最大限度轮作、套种、种养,形成各类资源循环利用的农林水复合经营模式。目前保留下来的有稻麦、稻油、稻烟、稻菜、稻饲、稻药等9种水旱轮作模式,期间还有小春作物轮种。

林盘景观独特,青竹环舍绿水绕篱

走进郫都乡村,高大粗壮的柏木、楠木、香樟随处可见,沿着一弯弯小水渠、小溪水,穿过一路阡陌农田,踏着那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在篱笆墙尽头、婆娑绿竹深处,一定是三五户、十来户的聚落人家。

徐堰河畔星罗村,是岷江水系第一灌区,数千年来优良的水资源使这里至今几无污染。走进慈竹环绕的杨家院子,这里有14户人家,黄永玉挥洒的“不可不醉,不可大醉”墙画,淋漓尽致地道出了“青竹环茅舍,绿水绕篱湾”的林盘胜景。至今郫都尚有1183座林盘保存完好,这是川西独有的景观。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张兴誉非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家乡的胜景,他回忆说,小时候上学回家的路上,要是渴了,伸手入渠,就能喝到甜甜的水。

“在郫都农村随处可见的林盘,是由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及劳作场所的环境形态,是典型的散居型农村聚落。”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杨丽韫介绍,林盘聚落最早是在秦汉时期形成,因朝代更迭、战乱以及瘟疫等自然灾害,境内人口大量减少以致荒废,到清朝才重新恢复,目前郫都林盘大多是清代留存至今。林盘外围由农田、林盘植被和水系结合而成;林盘内部为圈层式的结构,其中院坝是农家进行生产、生活、交往、休闲的场所。院房四周种不遮阳的果木树和铁杉树,往外依次种柏木、楠木、香樟、喜树等可做家具或建房的乔木,再往外种柿树、桤木、麻柳等杂树,可为柴林。树林间种白荚竹、斑竹、苦竹、金竹,最外围密栽慈竹,合围院落。四周编制5尺高2尺厚的篱笆墙来隔离田地,既安全舒服,又极具观赏性。整个林盘,其水、田、林、宅融为一体,形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牧歌景观。林盘半径大小约为20-100米,分布的平均间距约为300米,大中型林盘间距约为1公里。正是这种小尺度的点状分布,分散了自然环境的压力,使其有一个循环更新的空间。不同物种的集聚使得自然环境更具稳定与活力,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繁荣富庶,也造就了林盘这个川西平原乡村独有的田园景观,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农商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为发掘保护这数千年流传形成的灌渠-农田-林盘复合系统,2017年12月,郫都区正式启动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组长,19个部门和相关乡镇领导组成的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将申遗工作纳入全区目标考核,并配套2.1亿元资金,用于林盘院落整理、河道整治、环境治理,划定唐元、三道堰等6个乡镇为遗产区。

如何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让这2000多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和乡村景观完好地传承,让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结晶为今天郫都区的乡村振兴再创辉煌?日前,郫都区在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的支持下,邀请长期从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中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闵庆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文良、联合国大学项目官员梁洛辉、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卢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薛达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中国环科院研究员张林波等到遗产区考察调研、把脉问诊。

专家们一致认为,四川郫都林盘-水旱轮作系统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道法自然而形成的水林田宅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掘保护、分类梳理、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哲学的内涵、机理,对于当下郫都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郫都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和发展好郫都林盘-水旱轮作系统,是全区89万人民的责任和使命,将进一步明确林盘-水旱轮作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目标与定位,尽快制订管理办法,完成保护与发展规划,并积极吸纳有关专家开展持续性研究,以“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多方参与、惠益共享”原则,发展生态农业与功能农业,助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康养+文创+旅游”等产业,让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成郫都乡村发展新动能。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走进四川感受青山绿水的声音”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123/6313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