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专家正在对“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信阳小麦—水稻轮作核心示范区进行第三方水稻测产验收评估。
记者十月下旬来到豫南信阳采访时看到,黄淮稻区粳稻正陆续进入收获季节。对于流转种植1200亩地的老陈来说,这天是个大日子,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他家的地里选种的7亩多水稻,马上将有专家前来进行测产验收。这让种了大半辈子地的陈诗勋感觉既新鲜又稀奇。
这天上午,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信阳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早早地来到了老陈的地里,进行第三方水稻测产验收评估。“这次所测产的水稻在小麦、水稻双季秸秆全量还田基础上,有不施氮肥、常规施肥、控失化肥全量、控失化肥减量10%和控失化肥减量10%加有机肥5个处理,比较其减肥增效的效果。”验收组组长、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黄义德介绍。
该项目2017年启动,通过整合院地、院企技术产品与推广体系优势,围绕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小麦—大豆主要轮作模式中肥料利用率低、秸秆还田效果差等问题,开展环境友好型高效肥料、秸秆还田促腐、优质作物品种等产品技术的示范推广。
老陈家的地被定为是小麦—水稻轮作核心示范区。“项目旨在通过示范控失肥、生物有机肥、绿聚能复合肥、脆秆水稻等产品及配套技术,重点解决小麦—水稻轮作生产体系中的养分资源周年优化与高效利用、农田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地力培肥等关键问题,为河南小麦—水稻轮作生产提供减肥增效样板模式。”课题负责人葛树春介绍。
在测产现场,试验田里的水稻植株挺立。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辆收割机驶过,田间露出一排整齐的稻茬,脱粒后的水稻秸秆不仅破碎率高,而且均匀地散落其中,这让老陈很好奇。“咱们所种的水稻品种是科技人员为解决秸秆还田难,利用新的脆秆基因,选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科辐粳7号’,有利于秸秆还田。”信阳市平桥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广斌告诉记者。
水稻秸秆是一种生物质资源,粉碎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水稻秸秆的纤维素含量较高,柔韧性强,不易粉碎且难降解。“针对这一难题,我们发掘水稻新的细胞壁合成基因,通过减少秸秆中纤维素含量、增加半纤维素含量,秸秆由韧变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跃进介绍。
据了解,小麦—水稻轮作是河南省主要粮食轮作模式之一,“科辐粳7号”已在信阳种植了两年。之前对采用控失复合肥、绿聚能复合肥种植水稻的测产结果表明,与常规复合肥对照(平均亩产501公斤)相比,控失复合肥示范田水稻每亩增产29.7公斤,绿聚能复合肥示范田水稻每亩增产48.3公斤;而通过1年的养分优化运筹、秸秆深耕还田促腐等技术,示范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明显提高了3.8%。
临近中午,本次水稻测产结果出来了。“较常规示范方相比,控失化肥全量示范方水稻增产69.5公斤/亩,增产率为10.1%;控失化肥减量10%示范方水稻增产55.7公斤/亩,增产率为8.1%;控失化肥减量10%加有机肥示范方水稻增产84.6公斤/亩,增产率为12.3%。”听到黄义德介绍后,陈诗勋乐呵呵地说:“秸秆还田容易了,水稻产量还增加了,真神奇。”
“通过现场水稻测产和机械收获演示脆秆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情况来看,项目试验示范的减肥增效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提升作物养分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项目技术专家组一致认为,按照项目3年(6季)的执行期,小麦—水稻轮作减肥增效示范工作有望在项目目标和示范成果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