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笙、一把板胡、两把二胡、一架电子琴、一套戏剧锣鼓,一套音响,是这个剧团所有的家伙什儿。一群热爱戏曲的老年文艺爱好者凭着一颗对艺术的痴迷和几件简单的乐器,成立自己的“草根剧团”。他们用朴实的方式演绎着乡村文明,传播着党的声音,弘扬着正能量,成为活跃在乡村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该剧团2013年正式成立,现有演职人员20余人,这些人年龄最小的44岁,最大的84岁,他们都是从事农村文化活动的志愿者。其中有退休教师,有打工者,也有种了一辈子田的老农民。
48岁的剧团团长梁永月是剧团的中心人物。他虽然不会拉唱,但热爱文艺,擅长书法,有组织领导能力。家里开着包装厂,只要有演出活动,他搁下厂里的活,开着面包车,拉着音响道具等就带领剧团演员们去演出。音响、道具等都是他自费买的。中午有时没有饭场,他就管饭。5年来,梁永月每年为义务演出投资1.7万多元。“我能做到这些,除了自己热爱文艺外,也离不开爱人和家庭的支持。”梁永月说。
67岁的县公路局退休职工孟凡成,是剧团的鼓师。边鼓、大鼓、大锣、小锣、镲5样活都由他一个人管。他说:“锣鼓是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乐器,鼓师是戏曲表演节奏的掌握者,所以都得吃透。”
44岁的殷素霞是剧团里最年轻的演员,也是剧团的艺术指导教师。平时在当地一家企业当工人,只要有演出活动,她请假也要参加。她能唱会编,负责联络队员,提供用车服务,是剧团的骨干力量。
94岁的孟召臣是大布乡紫海村退休的老支书,负责团里后勤工作。他热爱文艺,平时热心跑前跑后写标语、拉条幅、安排人员、协调工作、提水倒茶等,为剧团演员提供后勤服务。“只要大伙儿快乐,我累点也高兴。”孟召臣说,平时的演出,都是没有报酬的义务演出。大伙儿骑着各自的电动车,带着自备的乐器,中午就在当地吃顿大碗菜,稍微休息会就开始准备下午的演出。女演员丁秀华平时在当地一家建筑工地用三轮车倒石料,只要接到演出电话,宁可每天少挣二三百元也要积极参加,从未耽误过演出。
没有经费,条件简陋,也挡不住演员们对文艺的痴迷和奉献。五年来,该剧团跑遍全乡所有村庄,每年为乡亲们义务送戏80余场,被群众们亲切地称为“身边的草根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