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让甘薯新品种走出实验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14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8990
内容摘要:实验田里油亮亮的叶子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叶子的根茎深埋土地,结出紫红色的硕果这就是在重庆市忠县石黄镇双龙村常见的甘薯,傅
 

 

实验田里油亮亮的叶子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叶子的根茎深埋土地,结出紫红色的硕果——这就是在重庆市忠县石黄镇双龙村常见的甘薯,傅玉凡及其团队正查看新品种的生长情况,这也是傅玉凡今年第八次来到这里。

傅玉凡是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种栽培研究室主任、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记者了解到,他有一手绝活,那就是仅凭一把小刀就能判断甘薯的水分含量。

“在薯块底下机械地切一下,通过机械阻力的大小和声音的清脆程度,就可以初步判断它水分含量的多少。”傅玉凡告诉记者。此时,刀已切下一块甘薯,“水分含量在75%左右”。

“忠薯1号”获得企业青睐

傅玉凡及其团队查看的新品种是在今年全国“金悦杯”甘薯擂台赛上拔得头筹的“忠薯1号”。

傅玉凡向记者介绍,1991年,他毕业后便从事甘薯育种栽培研究,但那时的甘薯育种目标较为单一,只注重产量,兼顾淀粉含量,加工适应性有限,难以市场化。

从2006年开始,傅玉凡及其团队开始培育“忠薯1号”。由于甘薯是喜光、喜温的短日照作物,西南大学在海南设有繁育基地,用于起步阶段的作物筛选。“一般情况,一个新品种要经过长达8~9年的时间,才会最终确定是否进行后续的长期培育。”傅玉凡说。

上万次的亲本组配、授粉杂交和数千次的淘汰筛选,才有可能育成理想品种,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傅玉凡知道。但在他看来,“我就是在做我该做的事而已,只有不断地锤炼,才能有机会获得质的突破”。

功夫不负有心人。据介绍,“忠薯1号”甘薯新品种圆润饱满又光滑,卖相极好。此外,它口感极佳,适宜不断扩大鲜食市场以外,还可加工成淀粉、粉丝。2017年,“忠薯1号”甘薯新品种得到了企业青睐和品种购买独占使用。

据悉,“忠薯1号”代表了一种行业内的新趋势,那就是跳出一味强调作物产量的“怪圈”,瞄准作物的市场效益,把注意力放到良种的加工、药理、植保等多学科合作、优化提质研究上,从而推动企业全薯利用产业的发展、竞争力的提高和效益的稳步增加,再由企业带动相关薯农,通过订单农业,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双向互动”助力产业发展

“傅老师经常来看甘薯。”彭水县石龙村的农民们都认识他。

“研究出来的成果不是拿来‘自娱自乐’的,要应用到加工生产当中去。”傅玉凡说。

傅玉凡十分重视甘薯的后续加工和推广工作。重庆仁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做得比较好,都是傅老师及其团队一点点带出来的”。

这些年,傅玉凡在甘薯研究成果转化方面下足了功夫、花费了大量心血。他向记者介绍了近年来他们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双向互动”。

傅玉凡介绍,一方面要接触种植、加工和市场一线,调研一线需要什么,防止研究和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要常和区县农技部门做朋友,向他们推介和培训,让他们知道有哪些新成果、新技术,在当地的种植大户有技术指导需求和业主有发展甘薯产业意向时,能通过农技部门这个“中转站”,及时找到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他们开展有效的服务。

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机制,目前西南大学成为重庆乃至周边四川贵州等地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源泉。

傅玉凡给记者看了一张图,上面显示的是,重庆绝大多数县都分布有与研究中心合作的甘薯加工企业。“每个地区的生产加工各有侧重,其生产出来的衍生产品已在重庆及周边地区大量推广应用。”傅玉凡说。

据悉,仅彭水县一处,一年就可加工鲜甘薯近20万斤,产值突破5.5亿元。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和企业得到了实惠。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让甘薯新品种走出实验室”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114/6301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