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建院60年来,在推动地方林果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北京林果院涌现出一批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先进人物,成为新时代“林果人”服务和奉献“三农”的典范。
该院院长王玉柱,长期坚持深入科研和生产一线,练就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功底。尽管事务繁忙,他仍然抽出时间赴京郊各区县提供科技服务,每年均超过20余次,为京郊果农提供先进实用的技术。他在果树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建立了北京市杏、李种质资源圃,收集300余份杏、李资源,并首次构建了我国杏核心种质,为更好地利用资源开展育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他收集、挖掘的仁用杏品种“龙王帽”,已成为全国的主栽品种,目前在我国三北地区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创造效益几十亿元。另外,他还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于2006年组建了香营乡90余人的“金剪子”果树修剪服务队,向北京市及周边省份提供果树技术服务,其先进经验在北京市广泛推广,带动了全市范围内120余支同类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从事板栗科研与推广工作已有20多年的曹庆昌,这些年来一直战斗在为京郊栗农板栗科技服务及科技帮扶的前沿阵地上。围绕“良种、修剪、病虫害控制、低产树改造”四大问题,他加强对重点产区的科技服务及帮扶工作,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向栗农推广新成果、新技术,开拓科技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近些年,他对板栗产区20余村开展科技服务,使广大栗农全部接受板栗新成果、新技术在板栗树上应用,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了板栗树上。他帮扶的房山区南窖村,通过实施板栗提质增效综合技术后,亩增效益达907.2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远在新疆和田的北京援疆干部张锐,选择了把自己半生积累的专业技术,倾注在和田这片热土上。作为院里的一位林果专家,他负责北京市重大援疆项目——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的推进。结合全国各地园区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他确定了一种新的园区运行机制: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从去年9月开始,先导区引进了30个农业特色示范种植项目,全套种植技术随之推广,包括沙漠土壤改造以及节水技术等关键难题得到破解,这让和田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实现了飞跃。更令人感动的是,去年9月,他的妻子郝王红也来到和田京都幼儿园支教,将一片爱心奉献给和田各族儿童。自此,他们成为北京市援疆队伍里唯一一对援疆夫妻。
奉献无止境,尽是“三农”情。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北京林果院的党员干部和科研人员,选择坚持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在广袤的乡村和田野继续书写“林果人”的光辉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