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0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022
内容摘要:我自愿做一名光荣的格桑花赴藏支教队员,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促进汉藏民族大团结、
 “我自愿做一名光荣的‘格桑花’赴藏支教队员,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促进汉藏民族大团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月14日,湖北文理学院第七批“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在离开湖北省襄阳市前庄严宣誓。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见诸媒体后,2016年考取隆子县隆子镇公务员的湖北文理学院毕业生柯长松久久不能平静,总书记的话,温暖着所有在祖国边陲默默守望的人的心扉。

有感于2015年曾参加母校第二批“格桑花”支教团进藏支教半年的经历,在江苏南京长大的柯长松给学校写下一封饱含深情的信,“隆子已是家乡,祖国日益珍重”,表达了自己的万千思绪,决心向总书记勉励西藏牧民群众所说的那样“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近5年来,像柯长松一样,湖北文理学院已组织7批31人次接力赴藏支教,30多名毕业生选择进藏就业。2018年3月,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唐峻在第六批“格桑花”支教团出征仪式上说,“格桑花”支教团队是一支有理想、有担当、有勇气、有豪情、有壮志的团队,发自内心地为“格桑花”支教团队感到自豪,希望队员们当好学校和湖北的形象使者,做弘扬志愿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从隆中到琼结,缺氧不缺精神

走进湖北文理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校训,这里地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毗邻“卧龙”诸葛孔明的故居“古隆中”。

立足于这一背景,学校大力弘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躬耕苦读”的大学文化,引导师生“在隆中、谋天下”。湖北文理学院校长丁世学介绍,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倡导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力奋斗、扎根奋斗,并争取襄阳市委、市政府将“格桑花”支教活动纳入襄阳市对口琼结县的援藏工作总体安排,到西藏山南市琼结县中学开展义务支教,让青春之花绽放在雪域高原。

负责“格桑花”支教团队组织工作的湖北文理学院团委书记王瑶珺告诉记者,尽管同学们报名踊跃,但由于支教地点在高原,学校对支教队员选拔有着严格的程序,分为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进藏后,队员们首先要战胜高原反应。

琼结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是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平均海拔3900米。

支教队员们从长期生活在平均海拔67米的襄城隆中到山南琼结,要走8000多里路,进入高海拔地区,几乎所有队员都有高原反应。有人晚上头疼睡不着觉,流鼻血,严重的甚至感觉呼吸困难。但没有人打退堂鼓,在支教学校及县领导的关心下,团队成员互相扶持照顾,终于战胜了高原反应,开始适应这里的环境。

2014年5月进藏的第一批“格桑花”支教队员王松回忆说,一来到西藏,就听说了“老西藏精神”和“新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和缺氧不缺精神……在这些富有感召力的口号下,队员们怀揣初来乍到的好奇和兴奋,开始了支教旅程。

开辟第二课堂,用爱牵起一条民族团结纽带

“西藏琼结县总人口1.89万人,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河谷农区县,近年来,琼结县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小县办大教育,集中全县力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湖北襄阳援藏工作队队长、琼结县委常务副书记程博介绍说,通过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平台,琼结县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为提高全县教学质量和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县中学在西藏自治区综合排名进步较快。

“格桑花”队员主要支教的琼结中学是该县唯一的初级中学,98%以上是藏族农牧民的子女。琼结中学校长何风从湖北的一所大学毕业后,进藏工作近20年,见证了琼结教育的变化。他说,国家对西藏教育扶持力度很大,如今从硬件等基础设施上来看,琼结中学并不亚于内地中部地区的县级初中,但因语言障碍、交通闭塞等原因,迫切需要大学生支教队员带来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为藏族学生打开一扇外面世界的窗户,插上艺术的翅膀。湖北文理学院这六批“格桑花”队员扎根琼结,用爱牵起一条民族团结纽带,给琼结中学带来一股新风。

第三批“格桑花”队员吕邦贾坦言,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支教队员,很难说在普通教学上能比久站讲台的当地老师要强,队员们的价值更体现在给藏族学生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显著的变化是,跟支教队员长期接触的学生们变得更开朗了。

“格桑花”队员们在守住第一课堂成效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学校支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和学校老师们一起组建和指导了合唱、美术、街舞、科创等十几个学生社团,90%以上学生参加了社团。每到下午第四节课,琼结中学校园的鼓声、歌声、加油声、欢笑声不断。

2017年下半年进藏支教的第五批“格桑花”支教队员何郑青发现,这里的藏族孩子大部分音乐天赋很好,能歌善舞,但普遍害羞,所以每一次上课,她都想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自信又快乐。音乐是世界上最没有沟通障碍的美丽语言,当不同民族的师生坐在一起为欣赏、学习音乐激动时,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候。

连续参加第四、五批“格桑花”支教队的黄亚鹂曾利用假期以搭顺风车的方式走遍国内22个省区市,穷游过东南亚7个国家。她不断设计美术课程新内容,从折纸到制作贺卡,从简笔画到手抄报,从达芬奇讲到梵高,从艺术聊到历史,甚至讲到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藏族学生们听完课后说:“原来美术课也可以这么有趣。”

黄亚鹂和队员们还趁着放假时去家访,为琼结镇一名叫洛桑多吉的学生补习英语,一天补习完后,学生的父亲听说她因阑尾炎手术刚出院,便拿出了一串晒干的金黄色蘑菇给她补营养,她把这串蘑菇挂在脖子上。后来她才知道,这串蘑菇是这位藏族父亲在海拔5000米的高寒地带找了一整天才采到。

一届一届传帮带,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

乡村基层有着最鲜活的案例、最肥沃的土壤,湖北文理学院长期组织师生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志愿服务,一届一届传帮带。今年3月,又组织100名博士教授对接100个村,服务湖北及襄阳乡村振兴战略。

从首批“格桑花”支教团队返校开始,湖北文理学院在每年新学期开学后,都会组织所有新生召开“格桑花”支教专题分享报告会,每次报告会总是座无虚席,志愿服务精神在学生中广泛传播。

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聂军说,“格桑花”支教队员在西藏时,与学校建立了网络直通车,由此向学校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几位队员的支教活动情况,受到了全校1.8万名在校师生的密切关注,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教材。

参加了第二三批“格桑花”支教的队员吴顺喜,如今已考取琼结县基层公务员。2012年进入湖北文理学院时,吴顺喜就加入了周末志愿服务队,参加周末支教、助乘、助老、助残、洁城等活动。在他之后的几批“格桑花”支教队队员,在校读书时,也都有类似的志愿者经历。第六批“格桑花”队员肖泽龙直言受吴顺喜影响很大,是把学长当成榜样人物在学习。

琼结县委书记安兴国说,以“格桑花”为代表的支教团队,以吴顺喜为代表的“格桑花”队员在琼结县中学的孩子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第六批“格桑花”队员刘鑫负责带美术社团,每次社团课下课,好多同学都不会离开,还会自己画很长的时间,这些举动让刘鑫很感动。让刘鑫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洛桑达瓦的学生,今年八年级,他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可以考上内地西藏班,去接触更多关于美术方面的东西,希望有机会以后可以上美术类的院校。

格桑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格桑花绽放在高原,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是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6月28日,湖北文理学院与琼结县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座谈会,并向琼结县中学捐赠10套形态编程机器人设备。湖北文理学院副校长刘伦钊在会上表示,“格桑花”支教团队是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下一步将深化学院与琼结县在教师培训、互派、交流合作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工作,让“格桑花”在雪域高原绽放得更加绚丽。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107/6290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