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得益于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48亿吨快速增长到1984年的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从而一举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时光荏苒,转眼改革开放已迎来40周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已达6.179亿吨。“数字的增长只是一方面,实际上,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的数量增长型发展到现在的质量提升型,农产品不但可以满足温饱需求,而且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率已达到97%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原司长高俊才近日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
高俊才1982年参加工作,当时他被分配到(原)国家计委农林水利局,该局是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的前身。不论是在过去的国家计委,还是现在的国家发展改革委,高俊才一直在亲历、见证和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农”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人员,我有幸参与其中。比如,每年为了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需要出台很多规划、项目,也要根据中央的要求安排资金。”高俊才说,“在‘三农’问题上,如果把中央政府比作指挥部,那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是参谋部、作战部。”
从追求高产到实现优质生态安全
改革开放的40年,与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广大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表现之一,就是中央对农林水利投入的大幅增加。
“1982年,我到(原)国家计委工作,我记得1983年水利投资是3亿多元,1984年是4亿多元,1985年是5亿多元,而2014年的水利投资已经增长到700多亿元,和过去相比,绝对数增加了200多倍。”高俊才回忆说,“我刚到水利处工作时,一年批复的项目只有几个,甚至有一年没有新项目获批,而我退休前的2014年,农经司不仅审核批准了数十项水利工程,而且为未来几年提出了172项水利项目的备选项目单子,这些项目在近三四年大部分已获批并开工,涉及资金几万亿元。目前,这172项工程中的大部分都已开工,这些工程产生了很大的综合效益。”
高俊才介绍说,我国灌溉面积在40年前大概是6亿亩左右,现在已接近10亿亩。虽然灌溉面积大幅增加,但每亩用水量却在减少,这主要靠的是节水技术的不断提高。
高俊才退休以后,出于对家乡的思念和关心,以及自己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缘故,2015年他专门抽出时间,选择麦收时节在山东潍坊老家的村子里住了一个星期。回来后,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整理成篇,发表了题为《家乡麦收而感》的文章。“过去,农耕文明是靠人力、畜力,现代农业靠的是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割麦子不再像我青少年时期一样,需要人工割麦,现在耕、种、收完全是机械化。”高俊才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除了依靠科技兴农,与过去相比,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中央提出,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农民,根据农业部数据,目前全国已有1500万新型职业农民,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20亿元,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高俊才说。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俊才表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中央着眼于农业农村长远发展提出的战略。“由过去长期追求农业高产,转向现在质量兴农、注重效益、乡村绿色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新时代“三农”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
谈到这一点,高俊才颇有感慨。“以生态振兴为例,我们司上世纪80年代叫农林水利局,当时有一个林业森工处,其中一项业务就是研究怎样砍伐树木进行加工,后来改成了林业处,‘森工’这个词拿掉了,现在林业处主要负责造林绿化、改善生态方面的业务。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逐年较快增长,而且,中央提出了‘实施兴林富民行动’,也就是说,通过林业产业化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态环境改善统一起来。”
实际上,林业森工处到林业处的变化只是发展理念转变的一个历史缩影。国家发展 改革委农经司的同志一直在“三农”工作战线辛勤耕耘。
历史上长期以来,很多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是一个“老大难”,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从本世纪初开始,先后2次报国务院批准了两期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规划,安排资金1000多亿元,基本解决了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惠及人口4亿多。“过去,很多农民取水很困难,或者喝的水不干净,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使他们取水方便、有了干净水喝,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农村中看得见的重要变化之一。”说起之前和同事们一起奋战过的工作,高俊才非常高兴。
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几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7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又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当时在编制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我和农经司的其他同志,会同原农业部、水利部、原国土资源部等多部门的同志,到多个省特别是粮食主产省进行了多次调研,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等领导多次开会协调部门、地方和专家意见,前后经过大约1年时间完成了规划编制。”高俊才说。
我们了解到,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牵头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信随着这一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农业农村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