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上海“菜篮子工程”破解市民吃菜难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31  来源:新民晚报  浏览次数:81513
内容摘要:昔1988年,上海启动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郊区副食品生产基地,改革产销管理体制的决定,破解了市民吃菜难的烦恼。今上海菜田面积
 

 

昔1988年,上海启动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郊区副食品生产基地,改革产销管理体制的决定,破解了市民“吃菜难”的烦恼。

今上海菜田面积稳定在50万亩,生猪、牛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保持稳定,来自天南地北的副食品汇聚上海。

“一日不吃青,肚里冒火星”,吃菜难一度是上海每个家庭的烦心事,原市农委主任张燕回忆,1984年她从海外留学归国到农口工作,上海菜场让她“大开眼界”:“一个摊头就一种菜,买菜需要‘全家总动员’去排队,人头不够就用砖头、小板凳占位子。”

若遇上极端天气,蔬菜更是告急。1987年,上海出现罕见天气,2月气温高达26.5℃,3月降至零下3℃,4月下暴雨、冰雹,7月和8月台风侵袭、暴雨倾泻,导致菜田严重受损。猪肉也短缺,到10月底全市猪肉库存1.92万吨,仅相当于一个月的供应量,市领导当起“采购员”,亲赴外地组织货源。

1988年8月11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区县局干部大会,宣布《关于建设郊区副食品生产基地,改革产销管理体制的决定》,上海“菜篮子工程”拉开序幕,率先在郊区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副食品生产基地,包括常年菜田、千头以上猪场、万羽以上规模蛋鸡场、百头以上规模奶牛场、淡水鱼精养塘等,保障基本供应。

“‘菜篮子工程’的关键,在于产销管理体制的改革,突破此前产销不见面的局面。”张燕介绍,1991年11月起,上海放开蔬菜生产品种、零售经营和购销价格,农业部门每年只下达冬、春、秋三播的指导性生产计划,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加快产销一体化进程。

“一开始很忐忑、很紧张,就怕供应不上。”当年冬天,上海恰逢冰冻,许多菜地受灾面积超过一半,然而未等农业部门组织,农民就主动冒雪抢收和补种,同时大量外地“客菜”也补充进沪,“高价菜只卖了三天,价格就恢复平稳。”

1993年7月2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介绍“菜篮子工程”五年硕果:“作为保障广大市民生活、振兴上海经济突破口的本市‘菜篮子工程’,五年来投入副食品基金达6.7亿元,已取得丰硕成果,货源足,市场活,市民得实惠。”

此后,上海建立完善多层次蔬菜批发市场,至1995年头两个月,通过多渠道上市的蔬菜已占到全市蔬菜总供应量的40%,1996年又推出了推进蔬菜规模经营的相关政策,并向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进入新世纪,市政府与9个郊区县以及光明食品、上海实业签订了《确保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责任书》,通过落实“区县长负责制”和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将蔬菜种植面积落到实处,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夏淡”绿叶菜种植面积达21万亩以上,形成了一批“保淡”绿叶菜核心基地。

“菜色”也越来越丰富,蔬菜种植从单一青菜萝卜到现在有商品供应的千余品种,水产养殖从常规鱼发展到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河蟹等,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地产“名片”,更别提来自全国、全球的“客菜”,正不断丰富市民的餐桌。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上海“菜篮子工程”破解市民吃菜难问题”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031/6281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