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出问题。上海近年来致力于编制一张食品安全的网,利用科技手段,将食品的前世今生明明白白显示了出来,从而方便各环节的监管。今天,我们就从一批猪肉制品的上海之旅说起。
清晨,一批从河南驻马店来的生猪肉冻品准备进入上海。
和往常一样,负责接收的工作人员先索证索票,接着把猪肉送入生产车间取样,然后再送入企业实验室,检测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的瘦肉精。
检测后的猪肉很快被送入中转物流总仓。
工作人员查验入货单收货后,就对配送车辆测温;与此同时,食药监执法人员会取样送检。
贴上了二维码标签的猪肉,就好比有了一张身份证,从检疫检验、监管到物流的各环节信息,都可以做到全程追溯。不过,快检人员仍会对猪肉再进行一次快速检测。
市食药监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副处长吴仁华:“它随到我们随检,我们会24小时驻点在总仓进行安全监管。”
二次检测合格的猪肉才可以进入流通环节。而对于餐馆老板而言,最大的压力是估算猪肉的销量,因为一旦猪肉被解冻,如果在冷藏期内没有卖完,就必须做销毁处理。
青浦区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大队四中队中队长吴湘琦:“解冻之后不允许再复冻,不能把冷藏的再转成冷冻,使用过期原料或者使用这一类回收原料,是我们在日常监管中的一个重点。”
一头猪从原产地出栏,到被做成菜端上市民餐桌,将上海这些年的肉菜追溯和食品安全监管,完整串联了起来。
目前,上海已初步完成餐饮追溯系统、肉菜追溯系统、蔬菜追溯系统、阳光午餐追溯系统的对接,并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与查询。在不少批发市场和菜场,细心的马大嫂只要扫一扫肉品上贴的二维码,就可以追根溯源。
市民凌阿姨说:“我每次买菜都要扫一扫,知道它的产地我吃得放心。”
除了实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一套统一的标准也正在抓紧研制。长三角三省一市将率先推进检测结果互认、不合格食品信息互联互通、网络食品监管统一、案件查办协作等等。很快,安徽产的猪肉、青菜等,如果在当地检测合格,就可以直接进入上海市场,通过信息多跑路,避免重复检测。
如果市民对所购菜品查获的信息心存疑虑,还想再检测一下也没问题。因为,快检实验室不仅搬进了菜市场,还走进了居民小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快速检测猪肉是否非法添加了瘦肉精,蔬菜是不是有农药残留。
据了解,今年,全市力争新建类似500多家食品药品科普站,覆盖每一个街镇。
进口博览会,不仅是海内外各类展品同台PK,也是上海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度创新的展现。目前,上海已经初步实现肉菜蔬菜等安全追溯系统,”扫一扫“就知道来源,这也为”供得上、吃得好、吃得安“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