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模式和机制是难点,也是重点。虽然近年来,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已在一些城市和乡村进行推广实践。但在农村,如果单靠政府主导,不仅投入增大,而且不可持续;单靠村级自治,也不能承担起整个垃圾处理链条。缺资金,缺技术,村民自治力没有调动,根本上是缺少能将这些因素有效调动、合作发力的黏合剂。
在这方面,长治县的实践提供了一种答案,共建机制就是黏合剂。政府指导、村集体与村民自治、企业参与的县乡村企联合共建背后,是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要素的汇聚。把生态比作产品,改善农村环境的各方主体就是加工链上的环节,缺一不可。
在长治记者看到,环境的改变撬动着乡村方方面面的改变,共建也是共享。一方面,农村环境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整治维护需要联合共建,最终结果也能惠及每个村民。另一方面,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离不开生态改善、农民拥有获得感、企业获利,只有成果共享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当前乡村旅游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通过生态环境换装,让村庄变为旅游景点,共享生态红利的基础正是各方共建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