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山西长治县:清洁村居美太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3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025
内容摘要:图为山西省长治县永丰村一角。走进山西省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雾气氤氲,恬静整洁的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如诗如画,颇有几分江
 

 

图为山西省长治县永丰村一角。

走进山西省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雾气氤氲,恬静整洁的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如诗如画,颇有几分江南水乡之意。

清晨七点,响着欢快乐曲的垃圾清运车准时开进南宋村,沿着熟悉的线路把一个个垃圾箱带走。此前,村民们已经将家中的垃圾分类,分别倒进街巷里的垃圾集中箱。清运车最终会开到南宋乡有机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分拣,餐厨垃圾经过专业设备处理变成有机肥料。建筑垃圾和其它不易腐烂的生活垃圾会运往县城,进行资源化利用。

这样,农村垃圾实现了从分类投放、分类收用、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置的链条化处理。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在南宋乡渐渐成形。随着垃圾分类机制的推进,长治县的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该县已成功创建3个省级、5个市级、6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今年新创建1个省级、2个市级、2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从今年开始,长治县抓住农村垃圾处理这个“牛鼻子”,统筹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构建起县乡村企联动的共建共享机制和建管并重的长效运行机制,推行乡村垃圾分类和循环处理利用模式,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粗放集中转为分类集中

明确农村垃圾处理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集中收运垃圾,升级处理方式,从粗放的填埋焚烧向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迈进

长治县位于太行山脉西麓,居上党盆地,群峰环绕,山水秀丽。这里的村庄如同一颗颗明珠点缀在太行山间。就在半年之前,南宋村的村民还并不知道垃圾需要分类,甚至可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近年来,长治县狠抓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在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建房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信息等公共服务。

农村环境整治,垃圾处理首当其冲,生活垃圾更是治理的难点和痛点。长治县的做法是,给每家每户发放垃圾桶,街口配备收集箱,垃圾车定点进村收垃圾,集中运送到村外处置。

同时,组建乡村环卫队伍和环卫监管机构,配备农村清扫保洁员1556名,新建垃圾转运站3个,建设规范处置点30处,投入专项资金612万元,购买垃圾处理车108辆,人力垃圾三轮车418辆。

“集中收运垃圾,长治县形成了垃圾桶、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车进村的农村垃圾处理制度。实现农村垃圾出村不落地,有效解决了垃圾山、垃圾围村的问题。”长治市农委副主任郜起珍说。

然而,粗放的集中处理方式并没有从源头上有效解决农村垃圾问题,依然留下不少的苦恼。

“之前,垃圾在收集时不分类,村民一股脑把干的湿的混倒在一起,放在家里,会散出臭味。清运车来运垃圾时,常常又是污水满地流,气味难闻。”南宋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主任郭创广介绍。尤其是到了夏天,垃圾留下的污水招惹来不少的蚊蝇,村里满是臭味,道路难行。时间长了,村民都绕着走。

“这种粗放的集中处理方式还体现在对农村垃圾的填埋和焚烧。虽然解决了垃圾出村,但却留下了土壤、空气、地下水等二次污染的隐患。”郜起珍说,这样的方式并不是农村垃圾的最佳解决方案。

既要回到源头思考垃圾分类,又要从终端解决垃圾危害,长治县由此再出发,对标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始对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升级革新。

源头分类结合终端循环

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首尾兼顾,从源头对垃圾分类,从终端对垃圾处理,将垃圾二次污染转变为二次利用

南宋乡长掌村里,雨后的街道更显干净整洁,清爽宜人。村民毕秋兰家的庭院一尘不染,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摆放在院角,一个上面写着“可腐烂垃圾”,一个写着“不可腐烂垃圾”。

“绿色垃圾桶装湿垃圾,蓝色垃圾桶装干垃圾。”每天,毕秋兰都会将家里的生活垃圾按干湿分类,分别倒进不同的垃圾桶,再将它们对应倒进村里的干湿收集桶。接着,乡里会指定分类收集运输车,将湿垃圾运送到南宋乡有机垃圾处理中心进行肥料转化。而干垃圾会送往县里的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循环处理利用。

今年年初,南宋乡设立了有机垃圾处理中心,投资50多万元购买了两台垃圾处理设备。在这里,从村里收集的湿垃圾经过分拣,倒入破碎机中进行破碎,分离出来的水油经过无害处理变成中水排入管网,废油统一回收利用。而碎渣则进入发酵缸,在加入生物药剂发酵后,变成有机肥。

“一台机器每天可以处理转化5吨餐厨垃圾,可消化南宋乡所有的餐厨垃圾。同时,把垃圾转化成有机肥,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郭创广介绍。

从今年开始,一套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循环利用模式于南宋乡试点后,在长治县整县域推开。

在南宋乡有机垃圾处理中心的一面墙上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

正是这句话,为长治县探索创新垃圾处理方式指明了方向。

2018年伊始,长治县以解决农村垃圾为支点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选择基础比较好的南宋乡试点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村示范、乡带动、县推广,进行连片创建。整合资金,采取县投、乡补、村用的原则,投入专项资金302.93万元,新购垃圾处理车108辆,人力垃圾三轮车418辆。投资710万元新建8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8个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沼气池。

从源头对垃圾分类。长治县为家家户户配齐“两个桶”。一桶用于收集茶余饭后的湿垃圾,一桶用于回收生活中的干垃圾,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从终端对垃圾处理。在分类收集的基础上,建设有机垃圾处理中心,通过生物处理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既抓源头,又抓终端,首尾兼顾,保证了垃圾出村不落地的同时,也将垃圾的二次污染转变为二次利用。

如今,“堆放是垃圾,分类是资源”“环境十分美,垃圾分一分”的宣传标语布满大街小巷;有机垃圾分类的常识教育贯穿在村庄的日常生活中;垃圾收集桶放置在干净整洁的街巷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徐徐展开,越来越多的村庄经过垃圾分类后变得清爽亮丽,成为太行山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接下来,在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再细分出有害垃圾和工程垃圾,并进行相应的收集和循环处理。做到农村垃圾从减量升级到无害,真正实现生态宜居。”郭创广说。

县乡村企实现四级联动

构建县乡村企四级联动机制,县统筹规划,乡镇有环卫中心,村集体与村民自治,企业注入资金和技术

前不久,长治市在长治县召开了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现场推进会,长治县的垃圾处理模式得到了自上而下的肯定。如何让这种模式持续化、长效化、可复制、可推广?这也是长治县在试点过程中思索的问题。

好的模式离不开好的机制保障。在实施过程中,长治县探索总结出县乡村企联动的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每天的清洁工作是清扫村里的两条主街道,保证全天干净、整洁。都是新路,不费啥劲。”每天早晨八点,南宋村村民孟爱发会换上保洁工作服,对她管辖的街道进行清扫。建立农村保洁队伍后,她成了村里的保洁员,一个月能拿250-350元的工资。

像她一样,长治县在所有乡村配备了保洁员。村里每200-250户设置一个保洁员,由村民竞聘上岗。村内公共场所划出责任区,责任落实到保洁员。

同时,长治县鼓励村矿企业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环境整治建设、运营,负责解决清扫工具、日常用品和村内其它环卫费用;成立村环境卫生管理站,由分管环境卫生的副书记(副村长)任站长,对保洁员的工作进行督查;实行“党员联户”,每名党员包联5户村民,宣传带动垃圾分类。村一级形成了村集体经济支撑的“公共场所专人保,房前屋后自己扫”的村民自治模式。

发挥村民积极性完成乡村环境自治和垃圾分类后,乡政府完成统一集中清运工作。今年,南宋乡特意成立了“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配套了专用办公场所和人员,负责聘用管理垃圾清运员。“垃圾清运员由司机和挂桶员组成,都由村民竞聘上岗。司机每月基本工资2000元,绩效工资500元。挂桶员基本工资1200元,绩效工资300元。”郭创广介绍,清运员负责把垃圾回收到处理厂,并保证收集桶干净整洁。

在环境卫生经费上,县乡承担保洁员和清运员的工资、经费、垃圾车辆配置及维护等费用。保洁员的清扫工具等费用由村集体承担。

县乡村联合,县统筹规划,乡镇有环卫中心,村有清洁工程管理站的运行机制逐渐明晰。目前,长治县形成了“一项重点任务、一个牵头单位、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责任机构、一套工作方案”的工作机制。

在统筹实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的过程中,长治县还引入社会资本,与山西易通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建成农废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农业生产垃圾、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在公司车间内,记者看到,秸秆从地头打捆后填入生物质锅炉,产生的草木灰制造成了有机钾肥,饱和蒸汽用来发电和集中供热;农村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经过分拣后进入粉碎机,与人畜禽粪污按比例混合搅拌,发酵腐熟后用作大田作物底肥。

所有的废弃物和垃圾在机器和化学的作用下变废为宝。“这个项目一年可以解决掉周边26个村的2万吨垃圾,处理畜禽粪污8500吨,制造堆肥2万吨,有机肥1万吨,半年能够处理转化1.3万吨秸秆。”李坊村党支部书记郭孝兵介绍。

企业的参与为农村废弃物治理注入了资金和技术。至此,在农村垃圾处理与利用方面,长治县构建起了政府指导、村集体与村民自治、企业参与的县乡村企四级联动共建共享机制。

宜居乡村再添振兴动力

以垃圾处理为支点,产业发展有了新方向,农民增收有了新路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绿色生产生活理念日渐形成,人居环境改善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持续产生

从分类到循环,垃圾在乡村得到了艺术化的处理。以垃圾处理为支点,乡村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宜居。从处理垃圾入手带来的变化也悄然开始。

61岁的李坊村村民郭元虎在种地之余,还在山西易通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治县的基地里打工,一个月拿到了2500元的工资。而最让他高兴的是,他的家里到了冬天不用再烧煤取暖。

“企业将垃圾转化为热能后,为农村提供集中供热。”郭元虎说,“过去每年冬天光取暖就得买6-10吨的煤,要花掉8000多元。现在集中供热按一平方米3.5元算,90平方米的屋子能省下一多半的钱。”

目前,该企业每年解决50-8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1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解决了垃圾,美化了环境,村民增收脱贫,人居环境改善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在持续产生。

把院落打扫干净后,长掌村村民李富强还会抽出时间去看看他种的十几盆花。自从院里没了垃圾后,他觉得院子有些空荡荡,便种上了花摆在显眼的位置。

让他感觉更美的是,村里通上了绿色能源——沼气。“不用再在院子里把煤和泥了,也不用在厨房里忍受黑烟呛眼了。”

在村党支部书记韩富山带领下,长掌村建起了500立方米的沼气站,将村里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与蔬菜大棚的肥料供应联起来,形成了“猪-沼-菜”农业生态循环链。500余口人的长掌村率先让村民免费用上了绿色能源,也成了长治县农村集体经济转型的样本。

依托绿色资源禀赋,东掌村以生态旅游为出发点,打造休闲度假产业为载体的生态示范村;

依托历史文化和古村落、古民居,琚寨村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示范村;

依托自然生态和工业优势,振兴村推动三产融合,建设欢乐谷、民俗文化村、农艺博览园,向休闲旅游转型进军。2017年,振兴村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

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社会资本纷纷而至,环境改善让农村集体经济有了产业方向,也给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前不久,长治县提出打造县域南部旅游产业集群、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构想,要积极融入晋冀豫三角洲旅游大循环圈。农村垃圾日益减少,实现循环利用,农村环境在细微处改善向好,农民的绿色生产生活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这些点滴正在汇集成乡村振兴的推动力,让这里的村庄变成太行山中的“明珠”,熠熠生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山西长治县:清洁村居美太行”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030/6278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