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北京密云区:生态涵养惠民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3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843
内容摘要:图为新城子镇遥桥峪村村貌远景。溯源燕京山水,非密云莫属。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方向,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在这里交接,巍峨的古
 

 

图为新城子镇遥桥峪村村貌远景。

溯源燕京山水,非密云莫属。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方向,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在这里交接,巍峨的古长城绵延于崇山峻岭之上,密云水库宛若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而300多个乡村就散落在这山水之间。

如果说密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么如今一个个乡村向着美丽和谐宜居蜕变,则受益于该区大力推进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近年来,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密云区坚持生态立区,大力推进“疏整促”,下决心走出一条富有密云特色绿色发展之路。实践表明,“疏整促”不仅提高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创造出宜居环境,更把各项工作连接在一起,成为密云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重要抓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落点落图“疏整促”

近年来,密云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了生态立区的思想共识

密云历史悠久,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中原地区至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重要门户,号称“京师锁钥”。

时至今日,密云虽早已不再是军事重镇,但依然担负着重大使命。按照北京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密云定位为生态涵养区,将成为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是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区委书记夏林茂认为,近年来,密云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把保护生态作为发展的前提,更加坚定地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形成了生态立区的思想共识,为全区绿色发展集聚了强大动能。

生态立区,乡村是关键一环,也是重要支撑。密云区334个行政乡村,其中有不少村这几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但是,也有一些村庄还存在较严重的环境问题,诸如乱堆乱放、违建违章、河道脏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极不相符,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格格不入,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去甚远。

自去年开始,为解决城乡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北京市在全市展开“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今年,密云区结合区域实际,在全市十大专项的基础上,提出24项自选行动,形成“7+24”密云特色组合拳。较之去年,专项行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进一步细化。

“疏整促”是一场攻坚战,任务重、时间紧。为了强化工作统筹,密云区建立工作专班体系。一方面,区委书记、区长挂帅督战,担任“疏整促”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另一方面,下设工作专班,26个专项行动牵头部门及20个镇街均成立了“疏整促”工作专班,将工作任务分解、压实到部门,到属地,形成区、部门、镇街专班工作体系。

“我们坚定信心,压实责任,在拆违、污染防治、城乡环境治理等领域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这场行动攻坚战。”区长潘临珠说,密云从全区实际出发,多措并举破解难题,真正做好疏解整治后的优化提升,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为确保各项工作一竿子插到底,让任务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密云区从工作调度、响应时间、问题解决与反馈等方面建章立制。目前,形成了工作例会、工作台账、考核通报、核验检查、督办督导、宣传总结、舆情引导、法律保障8项工作机制。

插红旗,攻山头。密云区在全市各区率先建设“疏整促”专项行动信息管理系统,将今年全区1000多个“疏整促”工作点位逐一“落点落图”,形成可视化、动态化的作战图,并将工作考核、信息报送、工作动态等内容纳入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疏整促”工作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在较为完善的机制和技术的保障下,密云区“疏整促”顺利推进。据区“疏整促”专项办主任张明智介绍,今年,密云已率先超额完成市级上账任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21家,治理“散乱污”企业24家;全区累计拆除违法建设40万平方米;实现“留白增绿”54.07公顷;整治“开墙打洞”点位218处,整治无证无照经营454处;新建或规范便民蔬菜网点、早餐、便利店等100个;清退、关闭在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提升改造华远农副产品市场。

保水护水小而美

由保水、护水,再到村庄环境整体治理,一个个“小而美”的乡村环绕密云水库,如同众星捧月引人遐想

铺开密云区地图,北到不老屯镇南至翁溪庄镇,中间有一面形状不规则的蓝色区域,这就是首都千万家庭饮水的源头——密云水库。

与其他生态涵养区工作相比,密云最大不同就在于“保水”。可以说,“保水”是密云的首要政治责任。近年来,该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而农村地区的“疏整促”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就是围绕这一核心使命展开的。

伴着东方第一抹朝阳,和着密云水库的第一声鸟鸣,溪翁庄镇保水大队队员张东方早早的来到了巡查水库岗位上,作为水源保护的一名网格员,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和200名护水队员守护着水库的日日夜夜,实现对水库一级保护区全天候、全覆盖、无缝隙管护。上半年,他们共出动执法人员725人次,执法车、执法船296次,劝阻钓鱼者14人,罚款共计4000元,并全面完成了水库库中岛155米高程以下清理以及石马峪100亩植被恢复工作。

寒来暑往,风雨如故,在这些日子里,张东方和他的队友们因坚守保水护水职责,受过屈、挨过骂,也因为他们的执着和坚守,受到了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鼓励与嘉奖,溪翁庄镇保水护环境的事迹还在中央电视台“露了脸”,一提起这件事,张东方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像张东方这样的密云水库“水管家”,密云区共有2150名。同时,为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密云积极落实河长制,区、镇、村三级282名河长已走马上任,并在全区各村共设置了654名管水员,对该区63条河道实行分级分段管理。他们像“守护神”一样守卫着密云水库和全区河道的生态环境。

由保水、护水,再到村庄环境整体治理,如今,“疏整促”将人居环境治理串在了一起。今年,密云区牢牢抓住保水护环境这把“绿钥匙”,借助“疏整促”,通过组织联合执法、清退一般制造业企业、开展扬尘治理、推进立农村煤改电工程、开展“拆违打非”等一件件见实效的环境整治举措,改善了乡村面貌。

如今,侵街占道、私搭乱建现象日渐消失,乱堆乱放、垃圾遍地陋习不断消除,密云乡村变得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一个个村庄向着美丽乡村华丽蜕变。

伴随着乡村环境的改善,密云水库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今年7月下旬,密云水库蓄水量时隔20年再次突破22亿立方米,波澜壮阔的水面形成殊胜景观。当把镜头再拉到高空进行俯视时,那一个个“小而美”的乡村环绕在密云水库周边,如同众星捧月引人遐想。

清脏增绿换新颜

垃圾场变休闲公园,以点带面换了新颜,密云区改善人居环境的村越来越多,农村环境整体出现大变样儿

对于东邵渠镇西邵渠村的村民来说,这个夏天有了乘凉好去处。在村子东头,一个新建的水上公园为他们带来了欢乐。走在观光桥上,看碧波荡漾,坐在乘凉亭里,吹习习凉风。然而回到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村书记赵青山介绍,原来这里是一个2000余平方米的废弃坑塘,荒草丛生,臭气熏天。而且坑塘周边私搭乱建的现象非常严重,几乎就是村民乱堆乱放杂物的特定场所。再加上村里没有污水管道,脏水常年沿街流淌。

“疏整促”成为解决西邵渠村环境问题的抓手。该村先后铺设了7580米污水管道,直接通到每家每户,生活污水从地下管道直接汇至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村内党员又带头把简易棚子全拆光,把堆积多年的杂物清理干净。裸露的地面也全部被硬化,老坑塘周边铺起了透水的石板路、栽植了整齐的绿植,建起了观光桥和避暑凉亭,臭水坑华丽转身成了水上公园。而大街小巷的民房也设计成灰瓦白墙景观,再画上各式各样的文化宣传语,街巷大变样,村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垃圾场变休闲公园,以点带面换了新颜。如今在密云区,像西邵渠村一样通过“疏整促”改善人居环境的村越来越多,全区聚焦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的提升,农村环境整体出现大变样儿。

改善人居环境是一个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对此,2017年密云区启动了农村环境建设三年行动,到2019年全区人居环境将从“面子”到“里子”实现质的飞跃。

“我们将通过实施农村街坊路修缮改造、优化农村路网、开展重点道路新改建项目和农村道路大修、旧桥改造等工程,让农村道路通畅起来,农民外出更加便捷。”密云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修路是硬件,管路是软件,软硬有机结合方能路路持久畅通。为此,密云将坚持拆违在先,彻底拆除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彻底清理乱堆乱放。同时,坚持管理与建设并重,通过建立后续长效管护与监督机制,使常年破损的街坊路面有人修、村庄街道两侧堆放的杂物有人清、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现象有人管,切实解决影响农民出行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让乡村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密云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充分利用农村周边,尤其是村庄裸露空地开展绿化美化,努力使道路两侧有花有草、绿树成荫;以镇中心区和重点景区周边,主要交通沿线村庄,以及民俗村等为重点,对100个以上的村庄外立面按灰白色调进行美化,统一粉刷外立面,统一门头牌匾,统一标识,统一绿化美化,坚持整体色调、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匹配。

腾笼换鸟新业态

通过“腾笼换鸟”将低端落后的产业清退出去,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留出空间,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作为生态涵养区,密云区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子,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形成了双重挤压。而突围之路,就在绿水青山间。

随着密云区“疏整促”的深入推进,一方面,农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将低端落后的产业清退出去,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留出空间,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归园田居》描绘出了令人向往的乡村自然生活。而位于密云雾灵山下的新城子镇花园村里就有一个叫做“爱丘山居”的民宿,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老宅子的乡土味道,让前来体验住宿的游客感受到远离城市喧闹的乡下宁静生活。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有村民世世代代耕耘的林地,还有巍峨沧桑的明长城,处处都是风景。炎炎夏日,尽管这家民宿的价格不菲,但每天都被市民预定一空。

伴随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精品民宿正成为密云乡村宜居的新名片。今年,密云启动实施旅游“十、百、千”工程,计划建设完成230个精品民宿,以此带动全区乡村休闲产业,振兴乡村产业。

在“十、百、千”工程的驱动下,作为密云东部旅游大镇,新城子镇政府今年着力推进“旅游+乡村”发展,并注重旅游环境这个“硬”品牌,把环境可持续性作为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旅游发展过程中。

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新城子镇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疏整促”,共拆除侵街占道私搭乱建37处1228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17.38万平方米,清除垃圾6.52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新城子镇着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巩固森林小城镇建设成果,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努力构建“山区森林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家庭花园化”的建设格局,促进全镇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建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人居环境。

保护了绿水青山就等于创造了金山银山。如今,新城子镇搭建了民宿旅游的骨架,以“一村一特色、一宿一风景”为民宿旅游特色发展思路,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民俗旅游经营户申请区级贷款财政贴息,同时制定民俗户提档升级扶持奖励政策,盘活老旧农宅等闲置资源,重点打造“富六度”“古堡客栈”“爱丘山居”等一批精品民宿,把长城边塞、古堡院落、乡土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入民俗旅游之中,让精品民宿旅游成为新城子形象的新标签,全镇乡村旅游迈入加速腾飞的轨道。

农民增收金钥匙

得益于人居环境的提升,曾经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在变成“依山而兴傍水致富

在“疏整促”中,密云区着力将政府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投入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群众的“钱袋子”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而鼓起来。

溪翁庄镇荞麦峪村50多岁的万明芝,过去是一名扛锄头种地的农民,在镇党委政府大力引导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她毅然决然放下了锄头,抛开了靠天吃饭的“押宝地”,通过政府组织培训、资金扶持,开起了农家院,打造了“荞麦宴”,她通过自己研究荞麦面点的做法,自创了小黄鸭、小金猪、小刺猬等几十种面点造型。现如今做得一手美味“荞麦宴”的万明芝,已经是村里的明星民俗户,游客常常点名去她家,就为了尝尝她的手艺,很多城里人成了她家的回头客,一年能为她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成了村里搞民俗接待的带头人。

“镇里专门请老师教大家做荞麦面点,区里还对民俗发展进行补贴,无偿帮助我们对外宣传,政府这么支持,我们一定能干出个样来!”谈起民俗旅游的前景和收入,万明芝和老伴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获得感。

为了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成群众增收的“金钥匙”,溪翁庄镇积极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民俗旅游产业,通过不懈努力,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今,溪翁庄各村已经发展起了30多种特色美食,民俗户达700余户。荞麦峪村的荞麦宴、黑山寺村的五彩鱼面、石马峪村的石锅宴、金叵罗村的贡米打包饭、尖岩村的栗子宴……特色美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溪翁庄,欣赏这里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民俗旅游也带火了密云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2017年,全年共举办了6次不同主题的活动,累计组织社区居民、企业、团体等195车次1万余人,实现销售146.5万元;通过宣传自驾游15万人次,消费3000余万元,共辐射近10万多个家庭进园区活动。

得益于人居环境的提升,曾经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在变成“依山而兴傍水致富”。2017年,密云实现民俗旅游收入9.03亿元,同比增长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59元,同比增长8.5%;有5600余户低收入农户实现“脱低”,乡村呈现勃勃生机。

密林深处,云雾氤氲,山水之间绘就美丽乡村。相信,随着“疏整促”的持续推进,密云农村的人居环境将继续提升,也将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增添更靓丽的底色。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北京密云区:生态涵养惠民生”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030/6278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