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贵州省黔南州举办的“2018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上,州委书记唐德智娓娓道出黔南州与茶的历史渊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悠久的种茶产茶历史,黔南州将茶产业明确为重点打造的六大农业产业之首。通过多年努力,茶产业已成为黔南州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组沉甸甸的数字,昭示着无数茶人为之孜孜不倦地努力:黔南州茶园面积发展到161.8万亩,投产茶园105万亩,2017年全州实现茶叶总产量3.2万吨、总产值54亿元、综合产值74.47亿元,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29.9亿元,45.6万茶叶从业人员增收致富,3.5万贫困群众依托茶产业实现脱贫,全州茶农人均纯收入5112元……一片小小的茶叶,正成长为蓬勃产业,成为群众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法宝。
在平塘县平舟镇摆卡村,位于海拔1300米的凉伞石茶山经过4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这个有100余户人家的贫困村,每到傍晚亮灯的仅有寥寥几家,留守的几乎都是老人。茶叶长起来,当地的村民除了从事传统农业、上山找药材,还能通过采茶增加一笔收入。
茶叶要卖出好价钱,要靠品质和品牌。“光是采茶种茶还达不到增收致富的目的。”独山县影山镇翁奇村巴叶寨村民石仁飞认为。当地田土稀少,仅有的一点田土种植水稻收入微薄。如今,他自己开起了茶叶加工厂,研究炒茶的标准化加工工艺。他说:“以前我们年收入就是两三万元,自从政府扶持种茶以来,年收入提高到了8万-10万元,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目前,翁奇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7000多亩,茶产业覆盖贫困户96%,每亩收入可达3500元左右。用村民们的话说,种茶改变了大家的生活面貌,忙碌又充实的生活让村民不仅尝到了甜头,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有了奔头。
作为黔南州的茶叶主产区之一,今年贵定县投资3.8亿元建设茶产业全产业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贵定鸟王种母本园、智慧茶园、办公楼及配套、标准化厂房、冷库、博士工作站、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茶旅一体化相关配套设施等。建成实施后,将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方式,覆盖全县63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9666人,有效带动4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816人实现脱贫增收。
产业致富,说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真正让产业落地,尤其是让群众主动接受一项产业,绝非易事。近年来,该州颁布实施了《黔南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实施方案》,先后出台了《黔南州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黔南州茶产业发展指导方案》等一系列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修订并颁布了《都匀毛尖茶》和《都匀毛尖茶加工技术规范》等相关地方标准17个,强力推进都匀毛尖茶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执行工作,全州茶叶质量整体稳定提升。
黔南大力推动贫困户与茶叶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引导贫困户茶园入股企业、销售茶青、进厂务工等,让贫困户分享到更多红利。
对于茶产业而言,茶树种植管理在乡村,茶农生产生活在乡村,如今,茶叶加工和交易也都在乡村。小小一片茶叶,方方面面都与乡村有着紧密的联系,做大做强茶产业,就是助推乡村的振兴繁荣。
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让茶产业提质增效,是黔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开展全方位的茶叶生产技术培训,聘请省、州、县(市)茶产业专家对茶园规划、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青采摘、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茶叶加工管理等技术进行定向培训,提高茶农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茶园管理水平。
都匀毛尖茶产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植茶山,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懂茶爱茶的人才走进茶园,为振兴乡村、发展产业、提升助农服务水平注入了“人”这一核心要素。
“公司的大胆放手,让我在创新上有了很大的空间,在沿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入生产中,自由发挥。比如,我们研制出的影子茶、橘宝红茶、丹桂红茶等,反响还不错。”卢成海是黔南职院第一届茶学大专生,毕业后到贵定黔之冠茶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仅一年时间,就成为公司的一把好手。
从丹麦海归的博士邓燔在贵定云雾山上开辟了一片茶园,创立了贵定黔之冠茶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现在,公司正按照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做茶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链接,走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去年我们送的夏秋茶茶样通过484项指标检测,全部达到欧盟有机茶出口标准。”邓燔精通4国语言,引领都匀毛尖走出国门非常有优势。这几年,她背着都匀毛尖走南闯北,让美国、法国、丹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朋友闻到了这缕“从贵州山里云雾中飘来的仙气”。
新时代,都匀毛尖有新的故事,这缕茶香将飘得更远。正如唐德智所说,黔南州将更加注重品种保障、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推进都匀毛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融合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把产量作出产值,把产值作出效益。
茶汤,滋润着黔南的茶人。都匀毛尖茶产业,成为绿色发展新理念在黔南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