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梦中草原、骏马天堂、天鹅故乡、东归故里”,每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的这片大草原上,汇集融合东归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那达慕大会、东归旅游文化艺术节、国际马术耐力赛、冰雪旅游节等丰富的文旅活动,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涌入,让草原沸腾起来。
在土尔扈特村感受《东归·印象》震撼
随着今年东归那达慕大会落幕,晒得黝黑的加娃终于松了一口气:“队员们除了承担开幕式上的歌舞表演外,还要如同往常一样在巴音布鲁克镇土尔扈特民俗文化村进行《东归·印象》的常态化演出,这是游客们都爱看的实景大剧。接下来我们还有下基层慰问演出的任务,虽然累但很开心。”
58岁的加娃是和静县东归乌兰牧骑队的队长。如今,《东归·印象》已经演了4年多,用加娃的话来说就是已经升级为2.0的版本。“我们这几年不停地修改完善,加入了很多地方特色的腔调和舞蹈。比如《土尔扈特故乡》这首流传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老歌,演员用呼麦的形式表演出来,让整部剧更多元化。”加娃说。
夜幕降临,土尔扈特民俗文化村可容纳350人的室外剧场座无虚席。植入了独具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族特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格尔”弹唱、萨吾尔登、托布秀尔等艺术形式和元素的《东归·印象》大型实景剧正在演出,宏大的场面、精彩的表演,演活了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历经千难万阻的故事,展现了东归历史和文化,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一年一度的文旅盛会。今年的那达慕大会以“巴音布鲁克给世界讲故事”为文化主题,通过展演大受好评的《东归·印象》大型实景剧,举办草原音乐会,开展“巴音布鲁克三宝评选”、《江格尔》史诗表演、牧人竞技赛、民俗活动及手工艺品展示、长调比赛、巴音布鲁克风味美食节等充满趣味的文化活动,让游客们领略充满热情和生命力的草原魅力。4天时间,巴音布鲁克草原就接待游客30余万人。
在美丽草原上与“天鹅姑娘”邂逅
落日余晖倒映在草原上弯了九个曲的开都河中,在河水水量、光照角度、拍摄时间都极佳的时候,就能倒映出9个太阳。
“站在九曲十八弯前,烦恼和压力瞬间没了,心灵得到了抚慰。”来自广东广州的游客赵颖琪说,在天鹅湖看到成群结队的天鹅,特别宁静而美好。
周泉带着妻子和7岁的女儿从四川来到巴音布鲁克,一家3口已经在新疆玩了一周,沿着天山廊道旅游带,走到了巴音布鲁克。他下午陪着女儿在草原的天鹅家园,看天鹅和海鸥翻波戏浪,女儿很开心,舍不得离开。“我答应明年再带她来看天鹅。”周泉说。
巴音布鲁克保护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天鹅繁殖地,也是世界上野生大天鹅繁殖的最南限,有“天鹅湖”之称。每年春天,在世界各地度过冬日的天鹅,越过千山万岭,回到这个让它们魂牵梦萦的家乡。天鹅象征着高贵圣洁的灵魂,它们扑扇着雪白的翅膀,栖息在波光粼粼的湿地上,形成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给游客们视觉上,心灵上的洗涤,让他们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都抛在脑后。天鹅为草原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和静县抓住这一旅游商机,加大对天鹅保护区的管理,将天鹅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络绎不绝的游客。
和天鹅一样美丽的,还有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一群“天鹅姑娘”。这些来自巴音布鲁克草原蒙古族牧民家庭的“天鹅姑娘”,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个个都是大学生。
蒙古族姑娘巴音山,是“天鹅姑娘”中的一员。巴音山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讲解接待员。从事讲解工作3年来,她始终以草原儿女的切身感悟和体会,向八方游客讲述有关巴音布鲁克的精彩故事。她说:“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片草原,这里的点点滴滴都是我成长的记录。我要用所学知识和努力,让游客更好地欣赏故乡的美景,更多地了解到咱们土尔扈特的民俗风情。”
得到游客的认可无疑是“天鹅姑娘”最期待的事情。许多游客和“天鹅姑娘”成为了朋友。一位来自陕西的女游客被“九曲十八弯”的美景所震撼,激动地拉住“天鹅姑娘”的手赞叹大美新疆。“很多游客回去后都会持续关注巴音布鲁克草原,并且向朋友们发送照片介绍巴音布鲁克。这一点我特别感动。”巴音山说。
在文旅融合增收致富中尝到甜头
在巴音布鲁克镇巴西里克村,驻村干部根登加甫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骨雕传承人。1997年,担任过美术老师的他雕出的第一件作品是用牛脖子骨头做的“哈巴狗”。在当年的那达慕大会上展示后,被一位韩国游客以400元的价格买走,这让他非常激动:“我才知道,原来这些不起眼的废弃骨头也可以变成‘黄金’。”也是在这一年,他被调到和静县旅游局从事旅游产品开发工作。
“既然来驻村,就要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做点儿事。”根登加甫说,他到村里之前就想过要把自己的技艺教给牧民,依托巴音布鲁克景区旅游热的背景,让大家通过加工骨雕旅游产品致富。后来他又增加了一项:教大家做石雕工艺品。
骨雕技艺给了牧民们一条新的增收之路,受到牧民们的喜爱。大家都积极地学习骨雕、石雕技艺,制作出来的骨雕、石雕作品在景区和那达慕大会上展览售卖,既让游客们感受到这一文化遗产的精美独特,也使得草原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丰富。
牧民道尔吉是根登加甫的学生,以前拿羊鞭的手,现在拿起了雕刻工具。他在根登加甫创办的旅游纪念品加工厂拿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且每件作品收入的70%归他个人,其余用于在村里做公益和扶贫帮建。“这两天在那达慕大会上,我带的十几件作品都卖掉了,收入上千元了。”道吉尔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而在巴音布鲁克镇专为那达慕大会游客服务的美食、特色产品展示一条街上,同样尝到“甜头儿”的还有来自各乡村的牧民合作社的社员们。
刺绣美、锅盔香,黑头羊、尝一尝!第一次参加那达慕大会的沙歌带来了50多件刺绣作品,有刺绣抱枕、枕套、衣服等。“是合作社给了我这个走出来的机会,旅游红火让我的刺绣更挣钱了。”她说,村子里每家妇女都会刺绣,今年村里把30多位擅长刺绣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刺绣合作社,以前只在家里自己用的绣品变成了商品,2017年她光靠绣品就卖了1万多元,今年会超过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