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湖南滩头:“年画之乡”手艺人的痴情坚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4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68
内容摘要:李志军在进行传统手工抄纸。尹冬香正在福美祥作坊印刷年画。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始建于隋朝,是全国七十二古

 

李志军在进行传统手工抄纸。

 

 

尹冬香正在福美祥作坊印刷年画。

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始建于隋朝,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也是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现代民间年画之乡”。滩头手工抄纸、滩头年画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笔者走进滩头,与滩头手工抄纸、滩头年画传承人对话,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手艺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对传统手艺始终保有的挚爱与情怀让人深受感染。

李志军:没有我们造的土纸,就没有大名鼎鼎的滩头年画

今年58岁的李志军是竹纸制作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手工抄纸被县内国家级项目滩头年画和化妆品牌香粉纸用做底纸。李志军继承了家族数百年的土纸生产技艺,从事手工造土纸30多年。他骄傲地对笔者说:“没有我们用传统方法生产出的土纸,就没有大名鼎鼎的滩头年画。”

“传统手法造出的土纸纸面光滑,颜色金黄,纹理清晰,古香古色,且两面都可写画,一百年不褪色,是机械造纸无法替代的。”李志军说。他拿出自家生产的土纸和机械生产的对照,优劣分明。

说起滩头土纸的造法,李志军滔滔不绝。他表示,造纸过程的主要特点是精细,从选材到造出一张张轻盈、光亮细滑的土纸,经过选料、破料、扎料下凼、洗料等17道精细讲究的工序,历经90至100天的时间。每个环节都细致入微,饱含技术与诀窍,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纸张效果。

土纸选材为滩头本地土生土长的楠竹。每年农历的小满节过后不久,李志军的妻子便趁一年砍竹的最好时候上山,砍下最优质的竹子,“砍下来的竹子要剥去表面绿色的竹皮,用经3次过滤后的地下水清洗,避免留下任何杂质和污秽,保证纸质的纯正。”洗净后的竹子被整齐地截成5尺长、2指宽的竹条后放进石灰水里浸泡40天。“通常100斤石灰泡600斤竹子,石灰的量还要根据阳光大小来增减,阳光充足时量要少点。”

泡过后的竹条就成了熟料,熟料很光滑,很细,微微泛出金黄的光。再将竹料倒进拌料的水池里,由人工在水池里用脚踩三四个小时,并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搅动竹料。

土纸生产需要3个以上的劳力配合:一人选料,一人造纸,一人晒纸。李志军夫妇和父亲李启求一起这样合作了近30年。在建有火墙的作坊里,父亲用竹镊子小心翼翼地把压干水分的纸垛一张一张揭开,再一张一张贴到火墙上烘干。造纸的作坊甚是简陋,造纸的工具多是竹制和木制的。“土纸的造法工艺考究,步骤不能乱,否则造出的纸要么会失去古老的韵味,要么就没有这么光滑细腻。”李志军说。

踩料、抄料、造纸……李志军每天至少要在造纸的水槽旁劳作12个小时以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直到夜幕降临才离开作坊,一天造纸大约1500张,但纸张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这让李志军很欣慰。李志军先前最担心的是土纸生产技艺的传承,“老祖先传下来的技术是很高明的,失传了就太可惜了。”

据了解,滩头“土纸”的生产始于隋朝,造法源于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土纸的制造在李家已经相传百余年了。李志军告诉笔者,在他爷爷的爷爷时期,他们家就开了手工造纸作坊。滩头土纸的全盛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滩头镇所到之处尽是大大小小的土纸手工作坊,最多时曾高达2000家。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机械造纸的冲击,这些作坊纷纷倒闭。由于自家造纸技艺精湛,才免遭淘汰。如今村里懂造纸技艺的人很少,而像他这样深谙技艺的更是凤毛麟角。

据李志军介绍,目前土纸的市场价格为每张4毛钱左右,按每天生产1500张计算,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劳累到夜幕笼罩收工,除去人力物力成本,一天其实赚不了多少钱。一年中这样辛苦的日子达200多天,平时还要兼顾大量的农活。

“这行当不赚钱,又辛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是个问题。”李志军慨叹道,“技艺失传于我个人是小事,于民族,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李志军先后被纳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行列,政府每年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补助部分经费,这让李志军看到了希望,他新开设了一家土纸作坊,作坊除了抄纸外,还专门设立了一间展示房间,爱好书法的来客可以现场在土纸上书写。他还请了几个帮工,只是这些帮工都是当地年过六旬的老人家。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跟他学习传统手工抄纸技艺。

他还勇于创新,从2011年开始,不断对纸品进行改良,相继创新出书画用纸、博物馆系列古籍古字画修复用纸、文物包装保护用纸,促进了滩头手工抄纸的生产性保护。

尹冬香:回乡创办作坊,只为非遗技艺世代传承

现年42岁的尹冬香,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的女传承人。谈起与滩头年画的结缘,尹冬香告诉笔者,她要感谢她的父亲。

尹冬香的父亲与滩头木版年画艺人钟海仙是好朋友,父亲找钟海仙商量,让他安排年仅16岁的尹冬香在他妻子高腊梅的作坊做帮工,正式接触滩头木版年画印制技艺。从那时起,尹冬香对传统技艺的热爱逐渐在心里扎下了根。

在钟海仙的悉心指导下,尹冬香进步很快。由于她勤奋好学,不到几年,便熟练掌握了滩头木版年画印制的全套技艺,她的年画作品也逐渐得到了作坊主人钟海仙、高腊梅夫妇的认可,并经常让其单独印制年画作品。尹冬香说,师傅生前不但教她如何选取梨木,以及印制的技艺,还教她为人处事的道理,可谓“再生父母”。

滩头年画是湖南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画,2006年,滩头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钟海仙、高腊梅夫妇被确定为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然而,随着年画市场的萧条,作坊印刷数量日渐减少,尹冬香也因此失去了为高腊梅作坊印制年画的工作,前往株洲一家服装厂打工赚钱。

2008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钟海仙病逝。另一位滩头年画技艺较高者、金玉美作坊主人李咸陆也于3年后离世。2014年12月,滩头木版年画最后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腊梅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老艺人先后离世,很多人改行不再从事年画制作,同时学习传承者越来越少,使滩头年画一度成为包括研究民间美术专家在内的所有人最关注和担忧的问题。

10年来,尹冬香虽然身在外地,但她心中始终无法割舍对滩头年画那份深深的眷恋。面对滩头年画濒临失传的困境,2015年11月,尹冬香毅然返乡,投资创建了滩头年画福美祥作坊传承和保护技艺,得到了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作坊建成后,尹冬香印制的作品《吉娃送福》在第6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获奖,并被授予“新生代工匠之星”称号。她印制的《廉政年画》《金狗赐福》等作品畅销国内外,并在多地举办滩头年画个人作品展。

“我创办滩头年画福美祥作坊的目的,就是不想让滩头年画这颗艺术‘明珠’失传,要让它世代传承下去,现在我女儿大学毕业后,在跟着我学滩头年画制作。”尹冬香感慨地说道。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湖南滩头:“年画之乡”手艺人的痴情坚守”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024/6248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