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因为五彩水稻节的举办,重庆大足区拾万镇着实火了一把。
在从资源型大镇的转型过程中,该镇将传统的优势粮油产业做出新意,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以此为突破口,持续推动农旅文深度融合,拾万正着力打造有产业、有情怀、有颜值的“稻香文旅小镇”。
做强产业,五彩水稻大放异彩紫色、红色、绿色、黄色、白色……如此的斑斓色彩,不是出现在花海,而是来自稻田,是不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金秋时节,行走在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的田间地头,满目所及的,便是这样的神奇画卷——约200亩的“五彩稻田”,经过精心种植,由深浅相间的彩色水稻,布局出“狗年生肖”、“中国地图”、“三心稻”、“大足脚印”等不同图案,呈现出令人惊艳的田园风光。
正是凭借这样的奇景,拾万镇在这个丰收季成为全市乡村游的一大热点。仅在大足首届五彩水稻节开幕当天,就吸引游客3万人,实现收益500万元。
拾万,历来是大足的鱼米之乡。这里盛产水稻等农作物,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6万亩,是全市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全市粮食生产先进镇。
持守着对耕地的深厚情感,拾万在从资源型大镇的转型过程中,将优势的粮油产业作为突破口,引导其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力促农旅文商融合发展。
怎么转?五彩水稻节的举办,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答案。不仅如此,随着这一节会落户拾万镇的,还有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引智,拾万镇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杂交水稻育种科技研发及成果平台,全国首屈一指的水稻科普教育基地和水稻文化展示平台。
“政府支持、群众满意,事实证明,发展优质粮油这条路子,我们走对了。”拾万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今名声有了,拾万镇谋划的,是何如进一步把产业做大做强。
在挖掘传统水稻种植优势的基础上,该镇提出,要建设集“水稻品种展示、水稻科技推广、水稻科普教育、稻米文化传承、稻田艺术展示”于一体的“稻香文旅小镇”。这也意味着,农民们世代耕种的水稻,将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带给他们致富的新动力。
据介绍,找准发力点,拾万镇将持续巩固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逐步做强“拾万香”大米,创建有机绿色品牌;同时,结合产业扶贫,大力发展青脆李和中药材种植,培育大足黑山羊和绿色庭院养殖产业,通过产品溯源提升农产品品质,丰富“拾万香”产品体系;针对五彩水稻,要逐步扩大景区面积,丰富内容,保障一年两到三季的观赏期;建立乡村集市和电商等农产品销售终端,不断提高群众的受益面和积极性。
厚植文化,文旅小镇守护情怀“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周杰伦一首脍炙人口的《稻香》,处处流淌出对家乡的眷念和儿时记忆的美好。
一座以“稻香”为标签的文旅小镇,必然也应当沉淀满满乡愁,让人向往。
拾万,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石院里”,因“石院”与“拾万”谐音,清嘉庆年间改称为“拾万场”至今。
这里人文历史厚重,有以白云寨、古佛洞、半边街、观音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迹30余处,孕育出了“龙学泰斗”杨明照等名人。
要留住乡愁,建设“稻香文旅小镇”,这些文化元素都必须精心打磨,小镇才会有情怀、有温度。
“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幸福美丽新拾万,文化是一定要打好的牌。”拾万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造“有文化”的新乡村,拾万将重点做亮三张文化名片——以水稻科普展现农耕文化。初步建成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普展览馆(一期工程),利用袁老的精神引领和五彩水稻的观赏效应,吸引城市游客,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同时,继续做好以关爱“三留守”人员展现的乡村文化。去年10月,拾万镇启动“爱在拾万·夕阳红、巾帼行、四点半”系列活动,在关爱农村困难群体、引领文明乡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文化教育体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并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拾万还将以龙学大师杨明照故里和龙学书院展现求学研学治学文化。目前,该项目已获认可,正在推动落实中。
提升颜值,美丽乡村如诗如画干净、整洁、美丽的乡村,才会吸引人。亲切、温暖、文明的乡村,才能留得住人。
建设“稻香文旅小镇”,拾万镇将另一个主要着力点,放在了美丽宜居环境的打造上,塑造“有颜值”的新乡村。
五彩水稻节,让长虹村声名远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神奇的“五彩稻田”,这里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同样让游客们津津乐道。
“不仅风貌统一,干净整洁,就地取材的石槽、石磨等,还被作为小景装饰在农家院落,这样的村庄不但宜居,更是有情怀有乡愁的所在。”主城前来游玩的罗乔乔动情地说。
长虹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是拾万镇着力提升人居环境的一个典型。截至今年9月,这里外部的景观改造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大部分绿色景观植物、花卉种植完成,村庄便民小道工程全部完工,房屋外观风貌改造已经完成50%以上,项目所涉及范围内的农户改厕工作全部完工,路灯安装工程已经完成并已全部亮灯。
以此为代表,拾万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该镇一方面打造美丽宜居环境,投资8万元对街道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投入资金20万元打造“拾万文化场镇”;分别投资100万元、500万元,启动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重庆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项目。
另一方面,不断保护美丽宜居环境。投入资金45万元,清理陈年垃圾;每年投入资金40余万元,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广施用有机肥3400亩,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依法关闭限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大户2户,整改3户,镇村面貌得以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