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如今,再看陕北不荒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3  来源:农村日报  浏览次数:8717
内容摘要:据史书记载,古代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羊衔尾、群羊塞道之地。绿色,是延安的本色。但进入明、清以来,滥垦
 据史书记载,古代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羊衔尾、群羊塞道”之地。绿色,是延安的本色。但进入明、清以来,滥垦、滥牧、战乱使延安生态环境濒临崩溃。到上世纪末,延安成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年入黄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春、秋两季,沙尘肆虐,遮天蔽日,民众苦不堪言。

现如今,延安的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46.35%。全市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提高了35.3%。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3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延安山川大地由黄到绿的历史奇迹,始于1998年在吴起县率先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20个春夏秋冬,延安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生态修复推动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短期内实现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一场全员参与的生态修复大决战

1943年诞生在延安的秧歌剧《兄妹开荒》,描写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一家兄妹二人响应边区政府开荒生产的号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争当劳动英雄。

到了80年代,这项运动却已变为延安人心中的痛。“那时候,这些山几乎都是秃的。去山上种地,连一棵能遮阴的树都找不到。”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53岁的闫志雄回忆起20多年前的情形,忍不住感慨。

1999年8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延安视察,在宝塔区燕沟流域的聚财山上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民“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按照总理的嘱托,延安市委、市政府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由此掀起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高潮。当年,吴起县抢抓机遇,带头先行,一次性将155.5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并率先启动了还林还草工程,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县(市、区)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的县份之一。

1999年以来,延安人民群众变“兄妹开荒”为“兄妹种树”,再次发扬革命精神,以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无畏勇气毅然决然地退耕还林,累计退出耕地632余万亩,并果断放弃放牧这一唯一可观的经济支柱,羊子存栏量由200万只迅速锐减至70万只。“延安人民面对生态建设的需求,又一次做出了巨大牺牲,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延安的生态面貌就不会发生改天换地的变化。”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柯万昌说。

如今的延安春夏秋三季满眼苍翠,一改以往满目黄土的荒凉景象。截至2017年底,延安实施的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纳入国家计划997.14万亩,占全国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的2.5%,全省的27%。工程涉及到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

一次“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伟大实践

20年大规模退耕还林,给延安带来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前,延安经济总量不足百亿元,总收入14.3亿元,地方财政性收入7.22亿元。201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83.7亿元,总收入36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0.4亿元。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产比重逐年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退耕还林后,延安市过去广种薄收、满山放牧的传统农牧业逐步被高效、集约的设施农业、现代化农业和多种经营所代替。粮食、林果、畜牧、设施蔬菜以及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7年,延安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14.09亿元,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9.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退耕前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525元,增加了10169元。

宝塔区南泥湾村的史映东在退耕还林后和几个村民合伙办了一个养殖合作社,养了700多头散养猪,一年纯收入17万元。村里还有5家这样的养猪户,家家都富了起来。安塞区雷坪塔村农民张莲莲,带领家人累计植树造林1750亩,如今她在千亩林地里创办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鸡,年出栏土鸡3万余只,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货,以张莲莲名字命名的“莲花鸡”品牌也逐渐打开了市场。2017年,张莲莲的养鸡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0万元。

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延安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治沟造地、农村能源建设和移民搬迁等一系列项目,累计新建或改造基本口粮田210万亩,全市农民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2亩以上,发展农村能源12.7万口(台),生态移民1.27万人。

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全市干部群众爱绿、护绿意识明显增强,造林、护林已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正如延安市退耕办主任仝小林所说:“岁月流转,百姓对绿和美的认知,有了全新的维度。生态跨入新时代,也融入万家新生活。”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如今,再看陕北不荒凉”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023/6242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