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贵州黎平县九潮镇大榕村里弥漫着过节的气氛,当地瑶族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要过“邓家节”,家家户户都有上山寻蜂巢、吃蜂蛹的习俗。
但是今年的“邓家节”有些不同,村民不用再翻山越岭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寻找蜂蛹,村里发展的养蜂基地,不仅自己吃不愁,还带来了不低于900万元的年产值。
“挂在树上的棕色小房子,就是蜂巢。”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大榕村井信山山顶,大榕村“蜂王”邓昌权指着林间悬挂着的一个个蜂窝说。雾气中,隐约可见蜂窝口有蜂飞舞,进进出出。
这位“蜂王”年纪不大,今年28岁,是土生土长的大榕村瑶族青年。大专学历的他外出打过工,办过驾校,开过装修公司,直到2015年,邓昌权的父亲,当时的大榕村支书邓世先劝说儿子,“你回来吧,带着乡亲做点啥产业。”
“从大榕村每年吃蜂蛹的习俗里,我看到了蜂产业发展的机会。”一番考察之后,邓昌权决定发展养蜂。但村里原本并没有规模养殖土蜂的传统,回家的头一年,邓昌权用“土办法”试图将野蜂驯化繁殖,然而因为缺乏经验,蜂群根本无法过冬。邓昌权没想到,养蜂这么难,还没起步就跌了跟头。
带着“90后”的倔劲儿,克服周围怀疑的目光,邓昌权把开装修公司赚的钱全部投入到养蜂场里,自费到广西、云南等地学习土蜂和胡蜂养殖技术。“在山林里,孤独又辛苦,还要不怕被蜇。”创业艰难,邓昌权咬牙坚持,整天在山里观察土蜂的习性,风吹雨淋太阳毒,原本帅气的小伙子晒成黑炭。至今,邓昌权的脸上、手臂上还留着被土蜂蛰出的瘢痕。
“现在,不用我去找蜂子,蜂子自己就会来找我。”潜心学习和不断摸索之下,邓昌权摸透了土蜂、胡蜂的习性,攻克了土蜂、胡蜂过冬催眠、交配繁殖、分层筑巢和野外放养等多项技术,使养殖土蜂和胡蜂、繁殖蜂蛹不再受季节限制,成为名副其实的“蜂王”。
2017年5月,邓昌权正式创建养蜂基地,并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领17户村民养殖土蜂和胡蜂种蜂700窝,卖出400窝,当年产值达90余万元。
年轻创业,能找市场能带动,邓昌权的努力乡亲们看在眼里。2018年5月,邓昌权被村里选为大榕村党支部书记。返乡创业青年立下志,这次要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蜂王”,为大榕村“孵化”出一条特色养殖增收致富新路。
如今,邓昌权的养蜂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带动了52户,其中48户贫困户。7位贫困户在养蜂场务工,不仅每月有2400元工资,年底也能参加分红。此外,通过服务指导,合作社还辐射带动了周边120户530人。
“养蜂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今年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大榕养蜂千万元产业园,使养蜂这一小产业实现大作为,成为我镇贫困群众脱贫的孵化器。”九潮镇党委书记杨再勇说。
“目前,合作社培育的土蜂和胡蜂达10000窝,按照每窝蜂产蜂蛹10斤,每斤120元保守计算,年产值预计最低不低于900万元。”邓昌权信心满满地说,大榕村目标依托特色蜂产业,结合瑶族文化、瀑布资源,发展“蜂农旅一体化”,让美丽乡村带来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