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古老产业谱新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747
内容摘要:伴随着16只美丽的蝴蝶振翅飞出,第十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隆重开幕。吐丝织锦,化茧成蝶作为大会的主题
 伴随着16只美丽的蝴蝶振翅飞出,第十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隆重开幕。“吐丝织锦,化茧成蝶”作为大会的主题,桑蚕再次成为会场“明星”。

翻看中国历史,似乎还没有哪个产业像蚕桑丝绸一样延续见证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两千多年前,当古罗马帝国恺撒大帝穿着来自中国的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剧场时,立刻成为贵族崇拜的偶像和效仿的对象。而运输这些物品的“丝绸之路”,成为当时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的通道,大量使臣、商人络绎不绝地奔波往返,成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合作的象征。

千年沧桑,开启了灿烂的丝路文明。穿越历史与未来,种桑、养蚕、织造、丝绸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奉献,凝聚了世世代代蚕业人的智慧与信念。如今,蚕桑在八桂大地再次亮眼,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宜种好养,脱贫攻坚挑“大梁”

“蚕属寡食性昆虫,桑叶是蚕最适合的

天然食料。

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从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3-5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2-28天,一般经4次眠和蜕皮。”自治区蚕桑首席专家陆瑞好介绍,“现在广西许多贫困县把种桑养蚕作为脱贫致富的产业来发展,在‘立桑为业’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蚕桑资源,提高经济收入,推动脱贫攻坚。”

“作茧不自缚,走上致富路。”广西种桑养蚕经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全区300多万蚕农参与种桑养蚕,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蚕桑在产业脱贫和助农增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崇左市天等县天等镇盛典村,2017年果桑销售收入16万多元。通过种桑养蚕和果桑种植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发展桑园面积达1320亩,并建立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值超过200万元,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百色市那坡县更是全县发展种桑养蚕,全县已累计发展桑园10.08万亩,覆盖10046户农户,其中贫困对象4454户,占44.33%,正在努力向“全国优桑优茧优丝强县”迈进。

数以万计的贫困户在种桑养蚕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惠。在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乡莫村屯,村民覃万光一年可以卖出12批鲜茧,全年收入8万多元;在那坡县城厢镇口角村,原来村民居住的小木屋正被一幢幢“蚕桑楼”替代,群众的生活着实发生了大变化。在口角村的那布屯,村民黄大姐忙着收拾蚕房的器具,当问起每年种桑养蚕的收入时,黄大姐笑着说:“上半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下半年准备再养几批蚕。”

截至2017年底,广西54个贫困县中发展种桑养蚕的有46个县,其中有35个为石漠化贫困县;全区贫困县桑园面积159万亩,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蚕茧产量约16万吨,约占全区总产量的40%;鲜茧产值近76亿元,同比增长29.49%,养蚕农户人均收入3860元,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致富。

对此,广西农业厅厅长刘俊表示:“蚕桑产业是具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强区富民朝阳产业,为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蚕业增效、蚕农增收和扶贫攻坚起到了重要作用。”专业指导,技术推广有保障

每年7月将桑枝剪伐掉,8月底新桑枝长好,下半年饲养季又开始了。记者在宜州区石别镇永定村纳单集约化养蚕专业合作社见到了理事长石忠胜,他发明了省力化喂蚕轨道车,人可以站在悬空的轨道车上,摇动手柄前后行进,将手里的桑叶撒下,喂蚕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迈步在桑叶之间。自动化上蔟和自动取茧器更是精妙,蚕养到成熟吐丝的时候,一框320个孔的方格蔟从空中吊下,蚕爬进方格蔟上吐丝成茧,再由自动取茧器将蚕茧摘取下来,经过烘干后便可以卖给缫丝企业。在石忠胜的启发下,当地村民通过“大棚+轨道喂桑装置+枝条育苗”的科学模式种桑养蚕,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工,还实现了增收。

种桑养蚕的技术改良有了民间基础,更普遍的技术来自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下称“总站”)。总站各位技术员躬耕陇亩,将论文写在八桂大地,以辛勤的汗水为蚕桑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以天等县为例,两年多来,总站组织天等镇盛典村蚕桑种养骨干农户、贫困户参加广西贫困村蚕桑科技特派员工作现场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高效种桑养蚕技术专题培训会等各类蚕桑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人员800多人次,派驻了“第一书记”和1名科技特派员到盛典村指导蚕桑生产工作。

“听了专家的讲座,心里亮堂了许多,坚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平果县太平镇茶密村绿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老黄对记者说。

“总站结合蚕桑产业扶贫攻坚等活动,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新型农民和技术骨干培训等,近年来,每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种养能人和产业工人。通过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李标说,“有了人才和技术保障,目前全区桑蚕良种推广应用率近100%,蚕农素质逐步提升,使得广西亩桑产茧量高居全国第一。”

政策扶持,产业龙头带动强

“在华虹打工可以拿一份工资,再加上合作社入股分红,还有流转土地费用,一年下来能挣五六万元。”正在忙碌挑选蚕茧的钟大姐告诉记者。她所说的华虹,就是总部位于广西梧州蒙山县的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集桑蚕基地建设、蚕种生产经营、蚕茧收购与加工、白厂丝捻线丝、绢纺绵球和绸缎生产经营、真丝服装加工销售、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贸工农企业,也是目前广西缫丝行业中产业链最长、设备最先进、综合能力最强的综合型加工企业之一。

蒙山县农业局局长钟永春介绍:“蒙山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养蚕,仅此一项每户年均收入可达到2万多元。”

通过政府对蚕桑茧丝绸加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2017年广西有98家丝绸企业,其中缫丝厂88家、绸厂10家,桑蚕丝产量5万吨,全国排名第一。广西正逐步向捻线、绢纺、织绸、家纺等深加工方向拓展。

“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桑养蚕有了保障,贫困户的积极性更高。”天等县福新乡黎亮村“第一书记”郑希说,“在县里引进一家丝绸企业后,黎亮村500平方米的大蚕养殖扶贫车间已经建成投产。”

广西农业厅副厅长谢东说:“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股份制经营模式,以及‘蚕桑种养分离’模式,广西蚕桑‘种-养-加’产业链正逐步完善起来,推动了蚕桑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让蚕桑产业扶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古老产业谱新篇”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022/6236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