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陇上有佳果创新发几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1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044
内容摘要:在巍峨的六盘山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静宁县,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和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在巍峨的六盘山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静宁县,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和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曾因干旱贫穷而发展缓慢。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静宁县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举措,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创新驱动力推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依靠产业开发破解“三农”难题、助力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依靠苹果一业,全县3.1万户15.4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00年的47.5%下降到2017年的13.98%。”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说,步入新时代,静宁苹果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这其中,技术创新更是加速静宁苹果产业不断开枝散叶,成为果农增收的“压舱石”。

陇上有佳果,创新发几枝?秋高气爽时节,记者上山入园、问技专家、走访果农,在黄土高坡上的苹果林中,拨开缀满果实的枝丫,探寻创新密码。

“早产丰果技术+大苗建园”让果农有“钱途”

谈起技术创新对果农增收致富的巨大影响,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静宁县雷沟村果农雷拖胜感慨良多。

据雷拖胜回忆,20多年前他刚种苹果时,栽一亩果园最少也要等7-8年才能挂果,“就是好不容易等到挂果了,8-10年的树,亩产却不到500斤;15年后才能进入丰产期,每亩最多也就4000斤左右。”

挂果周期过长,加之产量低、收入差,使得种植户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静宁县果业技术干部依据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及水资源特点,通过大量实验,创造性探索出了“黄土高原红富士苹果早产丰果技术”。

“一年定干保苗,两年重剪促条,三年拉枝严管,四年成花见果,五年保证丰产。”对于这套“早产丰果”技术的核心,静宁县林业局园艺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贾军平用顺口溜的形式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正是由于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更加坚定了当时静宁县委、政府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而心存疑虑、等待观望的果农也开始逐渐减少。”

贾军平说,“早产丰果”技术推广应用成功后将果树幼龄期缩短到2-3年,曾引起不小的轰动,一度吸引了周边市县甚至陕西山东等果业大省的技术干部和果农前来观摩学习,并被果业界认为是“极具静宁本土化的一项技术创新”。

来自该县林业局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0年,静宁县连续每年新植果园5万-10万亩,果农新建果园积极性空前高涨。

2015年,静宁县果树研究所成立,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相继在静宁建立工作站,与静宁果业一线科技工作者联合开展前沿课题研究,良种苗木繁育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繁育出带分枝的三年生大苗。

大苗建园使得之前的“早产丰果技术”进一步升级,实现了“一年建园、二年见果、三年丰产”的目标,促使全县苹果新植园挂果期整整提前了两年,亩产达2000斤以上。

“作为传统雨养农业大县,静宁一没矿产,二没工业,但城镇化水平却从2000年的不足14%提高到现在的26%以上,靠的就是苹果产业的强力带动。”静宁县果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建明告诉记者,今年8月,甘肃首家苹果院士工作站在静宁揭牌成立,并柔性引进了束怀瑞等9名国家苹果产业体系院士专家,科技、人才驱动下的静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进一步加快。

“挂果园提质增效栽培技术”让苹果有“颜值”

收获的季节,雷大镇后梁村果农王顺余家的两亩早熟红富士早已被广东客商订购,直径75毫米起步,均价4.8元,收入超过6万元。在村里,王顺余还有一个外号——苹果园王。村民们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王顺余种出的苹果优果率和商品率都很高。一亩园子80%以上的苹果直径都在80毫米以上(一部分苹果直径甚至超过了100毫米),而且着色极佳,让人一看就心生食欲,客商收购时,采摘下树的苹果基本全部能装箱。

静宁县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王国庆说,别看现在静宁好多果农种出的苹果优果率和商品率都很高,收入不错,但在2005年左右,为了提高这两项指标,却着实让当时的领导班子和果业技术干部们伤透了脑筋。

王国庆说,由于果农户均面积的成倍增加,加之缺乏标准化管理,静宁苹果的优果率曾一度徘徊在40%以下,商品率最高也不过75%。

针对这一问题,该县果业技术团队依据红富士苹果的生物学特性,创新性地提出“挂果园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并大规模开展试验示范。

全县林业技术干部分成若干工作小分队,奔赴田间地头,对各乡镇果园大村开展“大改型”,对果农进行“大培训”。在果树修剪上,技术干部手把手教果农走高效树形改良之路,有效解决果园密闭严重、通风透光不良、果面着色不佳的问题;在施肥环节,提倡平衡施肥,推荐大量使用优质生物有机肥和农家肥,解决土壤有机质严重不足的问题;水资源利用上,在全国率先推出以黑膜覆盖为主的保墒节水技术,最大化解决黄土高原降水稀少、果园水分不足的瓶颈制约;在植保环节,积极尝试以综合防控尤以生物防控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保证果品质量安全;果型改良上,倡导以人工辅助授粉为主的单果管理技术,切实解决果实外观不佳的问题。

以五项集成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挂果园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静宁红富士苹果真正有了个大色艳的“高颜值”。王国庆说,经过3年多的推广,全县苹果的优果率提高到80%以上,商品率提高到95%以上;静宁苹果也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张国家级名片,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良种培育+覆盖保墒技术”让脱贫有“支撑”

尽管静宁苹果以县为单位创造了3个全国第一:面积最大、价格最高、鲜果贮藏能力最大。但在地理分布上,全县绝大多数果园种植在南部各乡镇,而贫困程度极深的中西部乡镇90%的村社山大沟深,加之海拔高、干旱少雨,当地群众以种植玉米、洋芋等旱作农业为主,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支柱性增收产业。

如何将苹果产业继续延伸,让中西部贫困乡镇群众也有坚实的增收产业?静宁县果业技术专家用“良种+良法”来破解这一难题。

通过十余年的观察筛选,静宁县科技工作者选育出了以“静宁1号”“成纪1号”为主的优系秦冠、富士苹果新品种。两款新品种苗木由于早产丰果性好且抗旱抗冻性强,先后通过甘肃省良种苗木审定委员会审定,被鉴定为优良品种;结出的苹果先后摘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华名果”两项全国大奖。

良法上,通过技术组装配套,采用带分枝的“静宁1号”“成纪1号”三年大苗建园,同时对果园以玉米、小麦秸秆、黑膜进行全覆盖,保水保墒。

适宜的优良品种有效破解了高海拔山地果园降雨稀少所导致的果树生长缓慢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静宁全县果园适宜栽植面积扩张了近20万亩,为中西部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县147万亩耕地中有100万亩以上成为果园——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终得建成。

静宁县四河镇贯岔村果农厍学科远近闻名。除了其苹果种得好,更重要的是厍学科的果园刷新了全县苹果种植海拔新高度——他成功将果园建在海拔1980米的高海拔山地之上。2017年,厍学科的10亩挂果园收入超过1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贯岔村果园面积目前达到800多亩,户均3亩,务果收入已成为全村脱贫奔小康最主要的增收来源。

当苹果产业遇上科技创新,静宁县脱贫攻坚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从2014年的3790元增加到2017年的49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全县小康指数也以年均4.01%的增速稳步提升,贫困面不断下降。

一树树苹果漫山遍野,结出颗颗饱满的果实,美了大山,润了心田,富了果农。而静宁也在这一个个春华秋实的轮回中,因为苹果产业,迎来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丰收。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陇上有佳果创新发几枝”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1016/6187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