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醒目的黄色天然气管道在村里铺展开来,进入各家的厨房。这样的场景,即使是在东部沿海相对发达地方也不多见。到今年底,这个镇的所有50个村都将实现管道天然气户户通。
淄博坐拥大型石化企业,通管道天然气不稀奇,但穿过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地,在相对偏远的村里依然能看到这些黄色管道还是很出人意料。对于天然气进村,也有些议论,说比原来烧柴、烧煤花费高了。这是实情,但如果让用惯天然气的村民再去灰头土脸地烧柴,他可能会跟你急。总不能甘蔗两头甜吧。环保压力,百姓欢迎,气源充足,政府补贴,再加上专业公司实施,这是敬仲镇天然气户户通能顺利推进的原因。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这些年,为改善村容村貌,山东省大力推进农村“七改”,从改路、改电、改校到改房、改厕、改水、改暖,件件直指乡村痛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很顺利,效果很显著,比如改路、改电,短时间就能焕然一新。有些效果总体不太理想,比如改暖、改厕。在全省已经完成的900多万户改厕中,实际使用起来有问题的不少。为什么?有一首叫做《马桶》的歌里唱到:“只要一个按钮,它会冲去你所有烦忧。”但在农村改厕中,“一个按钮”还很难做到,自来水不给力、有时候要提水冲厕,冬天要担心上冻,花钱定期抽化粪池……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尤其在西部一些农村更是如此。
改气、改厕等问题,看起来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让农村更宜居,归根结底是破解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在公共服务上,多数城乡还没有实现一体化。相对于城市里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推进农村“七改”,政府多是采取补贴政策,在后期维护和使用上仍需一定的投入,尤其是改暖、改厕,很多地方的做法更像是一种过渡。与城市采取的集中形式不同,农村的这种过渡,一个原因是村民往往分散居住,加上农村公共服务本来欠账就多,改造起来成本相对较高。另一个原因是,当前的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面临空心化、合村并居等问题,即使不惜成本改造了,最终其实用性也存疑。去年冬季,一些地方因“气代煤”取暖发生的问题就说明了,在农村地区发展公共服务,决不能一刀切,而应适合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
那么农村公共服务难道就是一个死结了吗?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强求城乡完全一样,但过渡也完全可以过渡得很好,规划在其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在诸城市的得利斯社区、乔庄社区这些村容村貌比较好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盖的平房、二层楼房现在看来依然不落后。得利斯社区69岁的村民邹运先家中,不仅上下水配套齐全,而且因为当初规划建设得当,现在小轿车可以直接开到院子里。社会的发展速度总是超出人们的预料,这些相对超前的规划,为公共服务留下升级余地,避免了像城市里的道路一样一次次“开膛破肚”。这些地方20多年前能做到的,其他地方应该也不难做到。
实现宜居宜业,各村有各村的具体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别的地方走过的路,也不能盯住城市里的那一套,在破解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上更是如此。但有一点是城乡都一样的,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也就是说,要把好事办好,政府要发挥引领和撬动作用,即使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也必须要求市场化、专业化力量的介入。
城乡一体,其实存在实打实的利益联结。当前,省内比较好的农村,无论是村企共建、田园综合体、农家乐、渔家乐,还是种植、养殖等农业专业村,这些村或自身已经成长为一个小城镇,或最大的市场、主要目标客户来自城市。这种情况下,要想建设好乡村,就需要把乡村自身优势与目标市场、目标客户的需求结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要想赚城里人的钱,必须满足城里人的需要。这就要求面子是乡村的,里子是符合现代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产业规律的。
很多地方的发展体现了这个方向。诸城市南湖区蔡家沟村当前正在以建设画家村为突破口打造艺术试验场,改造提升的闲置房屋多采用框架结构,外面看来还很古朴,但里面钢梁等材料已经代替了传统的石材、木材,无线网络、空调、抽水马桶成为标配。城里有的这儿都有,还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
城乡一体布局、一体建设、一体发展,何愁农村公共服务上不去?富起来、美起来,宜居宜业,这样的乡村才有吸引力。在江苏的华西村,本村大学毕业生返乡率达到98%;在省内的得利斯社区,这个数字也达到了80%以上。以城乡一体为出发点,实现乡村振兴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