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以严明的纪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必须在精准思维的指导下,找准靶向、调准焦距、瞄准靶心,实施精准监督。
今年以来,山东省聊城市纪检监察机关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与重点领域整治专项行动相结合,紧盯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实行周调度和提级办案制度,专案专人,倒排工期,用实际行动督促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但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时有发生。这些“微腐败”主要集中在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公共服务等环节,实施主体既有村“两委”成员、乡镇站所工作人员,也包括部分县级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他们有的雁过拔毛,层层截留,挖空心思冒领、截留甚至侵占扶贫资金;有的抱团腐败,营私舞弊,在救济、补助上优亲厚友,吃拿卡要;还有的无中生有,套取资金,利用权力寻租变现……
高压之下,极少数基层党员干部依然我行我素、顶风而上,是典型的因利忘义,根本原因在于宗旨意识的缺失和纪法观念的淡薄。在他们眼中,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就好比是不拿白不拿的“唐僧肉”。面对不断增加的扶贫项目,面对持续注入的扶贫资金,他们或者是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自欺欺人中乱了心智,或者是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市侩意识中迷了方向,或者是在“本来待遇低,不贪怎么活”的自我安慰中放纵自己,在违纪违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脱贫攻坚战中,把纪律挺在前面,首要的是把监督挺在前面,围绕精准下功夫,严肃查处、形成震慑。要找准靶向,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神要义,厘清扶贫领域界限,实施精准监督,确保脱贫攻坚的重点在哪里,专项治理的重点就在哪里。要调准焦距,着力起底扶贫领域的要害症结,重点查纠责任缺失、以权谋私、漠视群众等问题,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提升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综合效果。要瞄准靶心,紧盯对扶贫款动脑筋伸黑手、精准扶贫作风不实、敷衍塞责以及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问题,对扶贫领域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即发现、即核实、即处理,同时,要咬住“责任”精准问责,以强有力的责任追究,倒逼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把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切实扛在肩上。
实施精准监督,将侵害群众利益的扶贫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大大提高精准扶贫的成效,从而让中央的好政策精准落地,真正惠及广大贫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