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领跑现代农业留住美丽乡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1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437
内容摘要:很多人这样形容这里的沧桑巨变:从一片农田到高楼林立,从一穷二白到万商云集。今天的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
 很多人这样形容这里的沧桑巨变:从一片农田到高楼林立,从一穷二白到万商云集。今天的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的鲜活样本。

在秋高气爽时节,记者走进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馆,站在沉浸式4D技术全景式体验中,看到浦东今天的城市风貌和未来规划,为之动容、震撼……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全区面积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2万,现辖12个街道、24个镇。它是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打开一扇窗,看见全世界,也映照出自身。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把浦东推向了我国改革发展、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走在改革开放的长征路上,浦东始终奔跑在最前方。置身于今日浦东,这里不仅有行人川流不息、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最潮最IN”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未来智慧新城”临港,可以在寂静中领略神奇、世界最大的无人码头,央企扎堆的辉煌总部经济城世博园……这里还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创业、代代相传,以农人的身份迎来梦想照进现实;这里还有这样一片地,被兢兢业业、敢闯敢试的人努力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的示范区”;这里还蕴藏着一座座有风貌更有韵味、有景观更有文化的美丽乡村,可以寻觅并不遥远的乡愁。

28年来,浦东创造性地把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全方位的发展道路。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浦东通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在高水平上推进城乡一体化,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715元,高于上海平均水平。

打造“三高”型的示范区

1990年前的浦东是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乡野。28年巨变,沧海桑田。如今,浦东全区耕地面积39.94万亩,种植水稻17.1万亩、常年蔬菜8.1万亩、经济作物10.59万亩(其中经济果林5.24万亩)。浦东新区农委总经济师严秀琴告诉记者,作为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浦东以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农业为定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的示范区”。

据上海浦东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峰介绍,围绕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以及作为全国自由贸易区试验区的战略,农发集团在农业科技、成熟的商业模式、农业科创中心的打造上持续发力,从聚焦种源入手提升农产品质量。

“我认为浦东的农业一定要选择那些可以使你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具有高附加值、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因为浦东的优势是人才、信息和高科技。”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国祥对记者说。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28年,依靠科技的力量,严国祥的种猪场越来越强,如今已成为国内种猪行业的主力军。现在,每年全国上市的猪中有10%含有祥欣基因。

高科技,强品牌,浦东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在改革开放中持续成长。来自区农委的信息显示,目前区域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有412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19个,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数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90%。2017年,浦东“南汇水蜜桃生产优势区”是上海唯一被评为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特色经济作物优势区。

上海桃咏桃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种植与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建有500余亩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形成以上海名牌产品“桃咏牌”新凤蜜露桃为主,西甜瓜、翠冠梨、葡萄等优质农产品多种经营的产销模式。“桃咏牌”水蜜桃、西瓜、翠冠梨、葡萄在上海市优质果品评比中屡获金银奖,并连续三届获得水蜜桃全国评比金奖,今年还在北京拿到2018年全国西瓜擂台赛冠军。合作社董事长何明芳对记者说:“浦东农委对我们的扶持力度很大,在农业技术、有机肥使用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指导和帮助,否则,单靠我们农民自己种、自己卖,很难达到这么好的质量和这么高的品牌知名度。”

严秀琴表示,力争通过五年时间,使浦东“南汇水蜜桃”产业实现“国内第一、世界一流”,成为全国水蜜桃品种布局最优、现代农艺管理水平及科技含量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响、经济效益最高的桃产业。

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位于浦东新区泥城镇海关村。被称为“青扁豆大王”的合作社理事长王红刚介绍说,合作社有社员4180名,去年上市青扁豆总计6.02万吨,在华东地区青扁豆市场的占有率达70%,在上海市场占有率达到97%。青扁豆种植户的平均亩产值为1.8万元。

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海清美食品有限公司的系列产品在上海乃至长三角一带可谓家喻户晓。公司董事长沈建华告诉记者,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直很大,所以清美这些年才有了快速发展。

农产品的俏销源自品牌的力量,而浦东优势农业品牌的背后往往是科技的支撑。作为我国首批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的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在浦东都市现代农业进程中一直发挥着突出的引领示范作用,二十余年来通过科技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提高浦东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记者还了解到,浦东农委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完善并巩固“专家定点联系、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农技推广机制和“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满足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需求。

追逐有激情的创业梦想

在浦东,人们都说,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扁豆姑娘”王黎娜,2008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到银行工作,2010年辞职回到浦东新区泥城镇的老家,与父亲一起种起了扁豆,现在是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她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放弃金饭碗,捧起这个泥饭碗,我自己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因为三个因素:亲情、乡情和热情。”红刚合作社从2004年成立至今,带动了本地农民种植扁豆增收致富。“农民从骑着自行车到开着小汽车来卖扁豆,他们亲切地称自己买的车为‘扁豆车’,造的房子叫‘扁豆楼’,所以说浦东农业发展对于农民、农村是非常关键的。”王黎娜告诉记者。

另一位“80后”姑娘陶莉洁,今年年初弃医从农,由“白衣天使”变身“桃花仙子”,开始跟母亲何明芳学习水蜜桃种植的关键技术。

在浦东,像她们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她们选择放弃看似光鲜的职业,在浦东现代农业发展的路上追逐梦想,敢想敢试,大胆创新。

上海沧海桑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玲玲大学毕业后,就与父亲张正权一起在浦东的滩涂上种起了水稻。她说:“我大学的专业是工商管理,现在转行做了农业,很多同学最初听到这个消息觉得不可思议,如今再谈起我在做农业,他们流露的更多的是羡慕了。”如今,这父女俩探索的滩涂虾稻生态种植技术已经推广到很多沿海地区。

开放包容的浦东,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这里。来自浙江绍兴的黄生飞于2015年在宣桥镇做起了生飞家庭农场,主要种植500亩水稻,未来她计划把老家的黄酒酿酒技艺带到这里传承,让游客在稻田里举杯畅饮,品味乡愁。

今日的浦东,是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这其中也有无数外来务工者的身影。浦东的每一幢楼、每一条路,都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和汗水。他们是浦东建设的功臣,也是浦东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80后”农民工胡勇是浦东地铁建设者中的一员。2007年,他从老家安徽阜阳市临泉县来到上海打工,从工地上的一名钢筋班组小工成长为负责质量安全的技术员,从中专学历到现在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本科在读,从只身一人奋斗到如今幸福的三口之家。他见证着浦东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建设浦东到爱上浦东,与这座城共同成长。

今年52岁的筑路工李建军,15年前带着重庆开县(现开州区)老家的32名工友来到浦东,他们挥洒汗水,铺路架桥。他和工友们的愿望是,把在浦东建设中学到的新工艺、新技术带回家乡,把家乡建设得像浦东一样美好。

建设有温度的乡村家园

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大地上,如何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浦东敢为人先,开拓新思路。2017年底,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印发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2020行动计划》。按照计划,未来几年浦东将以美丽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结合浦东实际,把美丽庭院建设作为主抓手和切入口,牵引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风貌更有韵味、有景观更有文化的上海郊区农村,为乡村振兴打好底板、打牢基础。翁祖亮表示,目前,美丽庭院建设已经在全区农村推开。这项工作聚焦农民的宅前屋后环境整治,围绕家庭全参与、队组全覆盖、村级全推动的“三全”目标,通过党员带头、自治共治、星级评比、特色打造等制度创新,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现农民“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

2018年,新场镇新南村紧紧围绕区农委提出的《浦东新区美丽庭院建设行动计划》,以新南村24组作为全镇“美丽庭院”创建试点,以“桃源水乡生态新南”为主题,因地制宜,有条不紊,发动群众共建共治,真正将“美丽”的内涵融入村民的生活中。村容村貌的变化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唤起了“农二代”回乡寻梦的激情。

创新以居村“家门口”服务体系为中心的基层服务新模式。浦东把村委会和居委会改造为“家门口”服务站,实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推动服务站标识规范统一,破除居村委员会行政化机关化,把服务送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区所有居村“家门口”服务站全覆盖。

吴家老宅是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陆楼村的一座百年老屋,8月28日,这座古朴的老宅院正式对村民开放,变身为陆楼村村民身边的“家门口”服务站。陆楼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将浦东区委倡导的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与区农委推动的“美丽庭院”建设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征得长年在外工作的老宅主人同意后,把久已无人居住的吴家老屋整修,保留老宅院的原汁原味,将三间房内部分设为村民活动室、阅读室和党员活动室,成为陆楼村“家门口”服务站的延伸点。陆楼村党支部副书记蔡建明告诉记者,老屋开放后,每天都有村民们来这里看书、下棋。村里的党员也经常在这里开会学习。

打造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全覆盖,浦东村级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一项项举措的落地,带来的是浦东社区、乡村面貌的变化,更带给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严秀琴告诉记者,围绕浦东特色农业产业,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精品农业,打造特色农家小院,盘活农村资源,拓展农村产业种类和多种功能,增加农民收入。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从传统村委会到“家门口”服务站,28年来,浦东已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的“领路者”、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先行者。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里改革开放再出发,都市现代农业的步伐永远向前。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领跑现代农业留住美丽乡愁”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919/5872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