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特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15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850
内容摘要: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应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科学划分乡村类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应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科学划分乡村类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类型划分要准确把握乡村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差异性,明晰发展走势分化特征。

科学判断乡村经济发展阶段

乡村差别首先体现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别。乡村经济发展阶段是乡村经济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乡村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大体来看,我国乡村经济发展阶段呈现从东到西渐次降低的趋势,越是到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随着国家政策作用和时间推移,我国大部分地区从落后阶段逐步走向发达阶段。

乡村经济发展阶段呈现高低分化特征。一般可以分为发达型、相对发达型、中等型、欠发达型、不发达型五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根据居民收入、地区经济总量、发展质量、财政收入等综合判断。可将这些主要经济指标从高到低排列,采用平均法或自然断点法分为五个部分,构成五个阶段。以乡村居民收入为例,中等型乡村为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不发达型贫困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77元。依此类推,不同阶段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2027元左右,即发达型乡村高于17487元,相对发达型为15460元,欠发达型为11405元。从经济发展走势分化来看,全国发达型乡村占比较低,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为例,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779元、19158元、24956元,总体上位于发达型或相对发达型乡村之列。全国大部分乡村属于中等型或欠发达型,而且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甘肃贵州陕西为例,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076元、8869元、10265元。农业条件较好的东北平原,吉林黑龙江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12950元、12665元,处于全国中等或欠发达行列。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实际上内部分化程度较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农村和农民内部分化相对不大,较为均衡。科学判断不同乡村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内部分化特征,有助于识别乡村振兴的重点和焦点地区,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提高策略和均衡策略。

准确分析乡村主导产业

乡村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主导产业反映了当地的优势和基础,预示着发展潜力。一般而言,主导产业可根据某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从而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主导型和较为均衡的综合型。2017年中国农业、工业、商旅服务业的比重为7.9%、40.5%和51.6%,如果某一产业的比重大于国家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即平均水平加上标准差,则说明某一产业为主导产业。根据这一标准,乡村的农业比重大于13%-18%则为农业主导型,工业比重大于45%-50%则为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业比重大于55%-61%则为商旅主导型,没有任何产业比重较大则属于综合型乡村。农业主导型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农业种植型、畜牧养殖型、渔业捕捞型、林业与采伐业型等农耕类型。工业主导型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型、新兴制造业型以及矿业型等等,主要是乡村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商旅主导型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和历史积淀优势,涉及商贸流通型、旅游休闲型、劳务经济型、历史文化型等等。由于聚集效应和马太效应的影响,这些商旅主导型乡村数量有限、占比较低。综合型地区主要是农工商各种类型相对平衡,没有任何单一产业比重较高。而且,综合型地区存在明显的走势分化特征,分为低水平综合型地区和高水平综合型地区两种。低水平综合型地区农工商各产业都不发达,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贫困的恶性循环。高水平综合型乡村十分发达,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类产业相互促进、交相竞荣。

乡村主导产业类型处于动态变迁中。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主导产业类型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再向商贸业主导演变,综合发展型乡村的数量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主导型乡村比重略高于10%,工业主导型乡村高于15%,商旅主导型乡村接近15%,综合型乡村比例超过55%,且以发达综合型为主。但是,中西部地区乡村普遍农业主导型、不发达的综合型比重较大。以西部的陕西省为例,农业主导型和综合型的比重,据估算约为15%、46%,工业主导型、商旅主导型比重约为27%、11%。就全国而言,发达的综合型地区声名远扬、数量稀少,但不发达的综合型和农业主导型占比高达55%以上。明确乡村的主导产业类型,有助于明确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因素、演变趋势,有助于寻求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

有效识别乡村空间格局

乡村是一个空间地域系统,环境要素复杂多样,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聚落特征。乡村聚落的区位条件、规模分布、结构形态,揭示了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人地互动轨迹。从全国范围看,区位条件呈现出东西南北的显著差异,可以划分为东北平原区、西北荒地区、西南碎地区、东南城郊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等较大区域。就城乡区位而言,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重要,依据乡村距离城市远近也可划分不同乡村类型。比如,日本按照城乡关系划分了多种空间类型,如都市乡村、都市外围乡村、郊外乡村、后备乡村等等。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也可划分为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搬迁村等类型,具有城镇化整理型、迁移建设型和保留发展型等动态类型。从规模分布来看,不同地区的乡村聚集密度不同,可以分为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等不同区域。聚集居住的农民人群也具有较大地域差别,有学者将农民的社会聚居结构划分为南方团结型、北方分裂型、中部及东北分散型乡村。具体到乡村层面,空间结构形态也具有多种类型差异,可以划分为大团块型、小团块型、宽带型、条带型、弧带型、散点型、团簇散布型等多种形态。

乡村空间格局体现出地域差别与分化特征,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动态分化情况看,乡村展现出无序蔓延、跳跃组团、轴向带状、紧凑连续等状态。根据空间格局,公共政策应重点关注比重较大的地区,关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薄弱的偏远地区、边缘地区、低密度地区和散点地区。空间格局既反映了乡村自然状态,也反映了乡村经济社会状态,还反映了农民的主观意识。有效识别空间类型为发展乡村、保护乡村、规划乡村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应根据科学分类结果,总结谋划多样化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式。总体来看,要聚焦乡村的主体类型和大多数,聚焦乡村的短板和矛盾。注意根据类型特征和发展现状,总结提炼多种发展路径,避免模式单一。认识到乡村振兴路径的多样性和难以穷尽性,注意保护关键少数,特别是珍稀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有序实施。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特征”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915/5866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