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厕所的卫生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足以检验全面小康的成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浙江省常山县提出“小康路上,一厕也不能少”,创新推行以“所长制”为核心的“厕所革命”,大力实施农村旱厕清零、农村公厕提升、困难农户厕改三大行动,全力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提高群众幸福感,常山公厕一度成为全国“网红”。具体做法,主要体现为“五度五心”。
认识有高度,“所长”皆用心。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映照着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深切期许。常山站在“关键小事、民生大事”的高度,从浙江全省推行的“河长制”获得启发,创新实施公厕“所长制”,明确由县委书记担任全县公厕总所长,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分任农村和城区公厕总所长,部门、乡镇(街道)一把手担任各领域和辖区公厕所长,村“两委”干部担任农村公厕所长,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乡镇部门紧密配合”的所长任职体系,为每一座公厕都配了一名高级“管家”。同时,专门制定“一牌一本、一日一巡、一考一评”工作规范,即公开所长公示牌和所长制工作日志,要求所长每天巡查不少于1次,建立公厕所长考核机制和星级评定制度,倒逼所长主动作为,真正扛起责任。
覆盖有广度,设施能称心。“厕所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如厕方便,覆盖面、便利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常山坚持实事求是,既不搞“贪大求洋”,也没有“哗众取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合理布点,理性投入,启动了农村128座、城区36座公厕的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确保城市、集镇、景区、农村全覆盖。注重围绕百姓需求去建设和提升公厕硬件,在建设改造之初就充分考虑女厕厕位数量、残疾人卫生间和第三卫生间等关键要素,尽可能延伸服务,让厕纸、衣帽钩、置婴台、手机架、充电插座、无线网络等设施成为公厕标配。
建设有亮度,管理必精心。公厕是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一座公厕要成为一道风景,关键在于建得漂亮,管得到位。常山在设计建设公厕时,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浙派、徽派、现代等建筑风格,因地制宜地利用竹木、鹅卵石、绿植等本土资源进行装饰,以常山本土胡柚娃卡通形象制作公厕导向牌,达到“一厕一风情,厕厕成风景”的效果。经过改造提升,乡村公厕从无等级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城区塔山下的星级公厕获得国家级“最美公厕”荣誉称号,成为慢城常山的靓丽风景线。厕所“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我县主动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公厕管理,将城乡现有48座公厕试点推向市场化保洁,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承包,安排“所长”每日检查厕所环境卫生、地面防滑、纸张供应、照明维护等各项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真正管到实处、管到细处、管到难处,实现公厕管理品质提档升级。
保障有力度,厕改以倾心。“厕所革命”事关群众福祉,要靠各级政府的推动,且无论是建设改造还是后期运行,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常山地处浙江省西部,是浙江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始终不遗余力、倾心尽力。我县把推进“厕所革命”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县、乡两级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保障城乡公厕建设项目,并对开放厕所的部门和企业给予一定补助。把目光重点投向农村,在新昌乡郭塘村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全域开展“厕所革命三百行动”,力争实现困难群众厕改率达到100%,农村A级以上公厕达到100座以上,农村旱厕拆除率达到100%。目前基本实现目标,累计拆除旱厕1141座,完成困难群众厕改892户,128座农村公厕将于今年10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服务有温度,文明更入心。俗话说:“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公厕既是“面子”,也是“里子”,体现着社会的文明温度。常山坚持把“厕所革命”作为提升城乡文明的有效载体,要求公厕在做到卫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更多在服务上体现人文关怀,彰显文明之美。我县运用“互联网+”,开发公厕管理网络平台和手机APP,制作“常山县公厕电子地图”,实现一键搜索、精准定位。拓展公厕自动售卖、电子阅览等便民服务功能,打造“一厕式”多功能空间,给群众提供“方便”以外的更多方便。围绕“公厕文明”,大力开展多样式、多载体的文明如厕宣传,要求各级公厕所长、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组织文明公厕、优秀公厕管理员评选,全力打造“最整洁、最文明、最贴心”的精品公厕,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如厕的良好氛围。
“让公厕带来更多方便,维护基本尊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新活力、增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