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垫湖村“春到上塘”纪念馆外景。
1981年3月4日,一篇以《春到上塘》为题的报道,如同一声春雷,让江苏省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响彻全国,垫湖也由此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包干”的典型。
在37年后的秋天走进这里,垫湖村仍然翠意盎然,清新如昨。村里的“春到上塘”纪念馆,外观如一艘大海中乘风破浪的旗舰,记录着垫湖村在江苏首开“分田到户”先河的荣耀,陈列了垫湖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
然而,这个曾经的“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现在不仅成了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主题鲜明的法治文化长廊和整洁的村务公开栏还彰显了这里乡村治理的丰硕成果,先后被评选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省生态村、省文明村等。
从“合”到“分”再到“合”
垫湖村地处苏皖交界的西南岗,村域面积11.8平方公里,有1460户、3790人。40年间,垫湖村经历了发展方式的从“合”到“分”再到“合”,探索着符合自身实际的农村发展和治理道路。
今年76岁的苏道永是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他说:“‘包产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也使得田地分散,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改革效应也随着时代变迁逐步弱化。”此后的十多年,由于严重缺水、土地贫瘠等条件制约,垫湖依然难以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种田望天收,工厂无一家。
1992年,垫湖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4.68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改革的先行村成了省定经济薄弱村。进入新世纪,垫湖人再次拿出当年“大包干”的气魄,这一次,垫湖人决定从“分”走向“合”。
2008年,垫湖启动土地集中整理,拆田埂,把小田变大田,全村新增耕地850亩。从2011年起,垫湖人进一步围绕“合”字做文章,推进土地、人口和工业项目集中。2012年,垫湖村1.2万亩耕地已全部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和集中经营。
土地集中经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村里不仅建设了高效农业园,建成了千亩优质稻米基地,使得水稻依托“上塘贡米”品牌,能实现亩均增收400元,并且土地流转给大户后,农民还解放出来到大户的农场打工。
71岁的任孝勇有3亩地,原先种小麦、玉米,收成好时每年能挣两三千元,土地流转后,他每年有2100元租金,给大户打零工,一年还能挣1万多元。
“合”的不仅是耕地,由于村民过去居住分散,生活环境很差,2008年,垫湖按照“拆旧建新、不占耕地”的原则,启动集中居住区建设。如今,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已经形成,1460户全部集中居住。法治文化广场、农贸市场、自来水厂、卫生所、幼儿园……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就连公交车都通到了家门口。王家传是1968年入党的老党员,说起集中居住区,他赞不绝口:“现在这房子好,跟城里人住的一样!生活条件改善了,全靠党的好政策。”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2009年,垫湖启动建设创业园,先后建设了5.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吸引了大量客商。曾经的垫湖村有1000多人在外打工,随着家乡的发展,陆续有700多名外出打工者回村创业。“回家不用租房,每月工资2500元,不比在南京挣得少,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应该再早点回来”。上个月刚从南京的工厂辞职回到村里纺织厂上班的华天天感慨着。
“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工业集中和商贸经济,2017年,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15226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6.38万元。”村委会助理会计王野说。
党建引领下的村民自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垫湖村40年的改革发展始终离不开党群组织的带领。”上塘镇党委书记蒋朝辉说。
垫湖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客商和外来人口,催生了大量的经济社会事务。2015年,泗洪县委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垫湖村的党组织设置,将村支部升格为党委,并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业合作社设立了三个党支部,通过“内部选”“外部引”和“上级派”等方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
通过民主选举,1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既有外引干部,也有大包干带头人后代,还有大学生村官和致富能人,夯实了基层基础,村“两委”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村民致富和维护稳定的战斗堡垒,党组织的凝聚力大大加强。2011年,当时的村支部被江苏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垫湖村注重发扬民主,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四议两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等民主制度的落实,村民民主自治得以实现。同时,以“阳光村务”为抓手,积极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涉及到土地流转、项目建设、涉农补贴等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党委或村民委员会研究决定。
2009年,因为发现个别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优亲厚友”、在执行制度时有打“擦边球”的现象,垫湖村选举产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监委会由老党员和离任村干部组成,加强了对村里重大事项、民生实事的全程监督。
监督内容包括集体资产管理、村干部报酬、财务收支、村庄整治、土地管理等,把村级权力细化为8大类22项,确保权力运行全程公开、便于监督。通过上廉政课、学习案件通报等形式,对村干部常教育、常提醒。对村里实施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跟踪监督,常念“紧箍咒”,让党员干部不越雷池、不踩红线。
建设集中居住区时,有个村干部的表哥投标绿化工程想“大赚一笔”,监委会得知后,找这位村干部进行提醒谈话,最终其表哥放弃了投标资格;村里整治河道,监委会主任天天蹲在河边,挖出来的砂石一车车过磅。最后一结算,每笔账都清清楚楚。
10年来,垫湖村创造了村干部“零违纪”、工程“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的“三零”记录。实现了“村务疑惑村民问,村官用钱村民批,村官决策村民审,村官勤廉村民评”。村民民主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实现,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村里的大事情都由群众说了算。“现在村里办事讲民主,大事小事干部都和群众商量着办,老百姓提出的合理建议,如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产业发展等,村里都采纳了……”上塘镇镇长刘献说。
“垫湖村每个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都离不开党的指引和村干部的带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老村长任楼甫深情地说。
德法共筑幸福家园
新时期的乡村治理,不仅要靠自治,还要靠德治和法治。“有了政策和法制保障,乡村治理才能越来越规范,改革发展才能顺利,老百姓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村委会主任周浩说。
从2008年开始,垫湖村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创建工作,将村内传统文化与民主法治建设有机结合。成立了“乡贤理事会”,请一些德高望重的乡贤帮助村民调解纠纷;在村部开设了“道德讲堂”,定期邀请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到村里上德育课;聘请一位本地的退休法官担任“法治副村长”,参与村务管理……
垫湖村民风淳朴,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树立道德风尚,建立自律机制,把乡村治理的成本降到了最低。垫湖村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党员”“民主法治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每季度开展一次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美德少年”等德育活动,用身边的人教化身边人,增强了村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
张爱红是从邻近的安徽省泗县嫁过来的,因为评上“好媳妇”被奖励了一个电吹风,她高兴地说:“村里每次评选都发些小家电、日用品作为奖品,虽不值多少钱,但是既实用又光荣!”
垫湖从2008年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至今恰好10年。10年来,村里建起了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栏、法律书屋;还在春水塘边建起了垫湖小戏台,将文艺活动与普法宣传结合起来。小学校长周胜负责编排节目,二十多名大爷、大妈组成文艺表演队和锣鼓队,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好人好事,吸引邻村村民都跑来看演出;并从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热情、懂法律的普法宣传员,还邀请派出所和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定期为村民进行法治培训。
通过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使群众懂法守法,干部懂法依法,提高了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了和谐稳定。“现在村里做任何事都要合法合规,土地流转要订合同、建厂房要招标、小区物业管理要依法……十年来,我们村委会没发生过一起经济纠纷,没打过一次官司。”周浩说。
“村里有个警务室,但派出所的赵所长每次来都不是出警,而是给我们讲法制课。老百姓安居乐业,纠纷明显少了,没人有上访,吵架打架的也绝迹了,我们村现在没有联防队,我这个治安主任,整天闲着没事干。”治安主任周茂练说。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给垫湖村带了可喜的变化,村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泗洪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敏深有感触地说:“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有效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村级班子战斗力增强了,村干部民主意识增强了,群众法律意识增强了,乡村发展和治理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对全县的全面小康建设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目前,泗洪县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13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26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