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吊庄移民的咸与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0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256
内容摘要:宁夏人民与贫困的缠斗,由来已久。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同样深入人心的句子是西海固苦瘠甲天下。山大沟深、严重缺水的西海固
 宁夏人民与贫困的缠斗,由来已久。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同样深入人心的句子是“西海固苦瘠甲天下”。山大沟深、严重缺水的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预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环境的苦比不上人的苦。“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衣”,即便在上世纪70年代,仍然会出现小孩子寒冬腊月没有鞋穿,把长满冻疮的脚丫子插进冒热气的牛粪中的场景。

为了彻底拔掉“穷根”,1983年,我国将西海固列为“三西”(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扶贫开发区域之一,首开我国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时至今日,宁夏贫困人口累计减少330万,这个数字接近全区总人口的一半。

在宁夏,把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称之为“吊庄移民”,有将村庄直接“吊”过来的意味。有人说,第一代“吊庄移民”的生活是“咸”的。

搬迁之路往往长且远。移民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很困难,虽然有政府动员各部门出动车辆联合搬迁,但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搬迁需求。那几百里的路怎么走?于是,一辆毛驴车,一家人,风餐露宿、徒步千里,成了搬迁中常见的景象。

泪水是咸的,但更咸的是汗水。第一代移民泪洒车轮、艰苦跋涉来到移民吊庄区,迎接他们的却是空茫一片的戈壁滩。但移民们明白,这比老家条件好,挨着黄河,是具有开发潜力的地方。住着土坯房,吃着玉米面馍馍,第一批移民用汗水耕耘出了新家园。有句打油诗记录了这一刻:“艰苦奋斗流血汗,立志改变戈壁滩,他日新江南。”

今年58岁的邵东礼,是跟随整个村子搬迁到闽宁镇原隆村的新一代移民。他告诉记者,村里有卫生所,家家有两间房,户户有自来水,村旁就是产业园,打工也方便。但最打动邵东礼的是,门前一马平川,交通便利,住在这里,在银川打工的儿子就能“常回家看看”了。

2012年,邵东礼夫妇俩借了1.2万元,啥家当也没带就搬到了这里。邵东礼现在在原隆村光伏农业示范园区工作,妻子张彩霞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肉品店。曾经年收入不足1万元的两口子如今一年能挣六七万元,还买了汽车,老两口生活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吊庄移民的咸与甜”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907/5850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