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安康村过上了安康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25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424
内容摘要:我们村里的脱贫工作是骂出来的,每每聊起村里的脱贫工作,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安康村党支部书记周统寿都会想起一件事情
 “我们村里的脱贫工作是‘骂’出来的”,每每聊起村里的脱贫工作,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安康村党支部书记周统寿都会想起一件事情。为了能让大家脱贫,村里安排了贫困户在村集体种植的藜麦地里务工。一次,贫困户吉五德因为头天晚上喝醉了酒,第二天没到地里干活,得知此事的周统寿,冲到吉五德家就是一通“骂”。

当时“骂”了什么已经记不清啦,不过那一通“骂”却把吉五德彻底“骂”清醒了。周统寿告诉记者,从那以后,吉五德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仅戒了酒,在地里干农活儿比谁都卖劲,比谁都干得好。村里又他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位,每个月能拿到固定工资2500元。吉五德笑着说:“书记该‘骂’,我服气!”

安康村全村169户65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户25人。在茫茫的柴达木盆地,像这样不起眼的小村庄有许多,但是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们却都有着共同的信念——不落一人,安康村就是这样的典型之一。

“虽然贫困户少,贫困程度不深,脱贫难度也不大,但是我们从来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驻村第一书记永忠说:“村两委班子针对村里发展的实际和能够挖掘的资源优势,认真谋划,精准施策,把国家的好政策和村里的好想法融合了起来,让贫困群众都过上了好日子。”

这几年,藜麦产业在柴达木盆地生根发芽。安康村没有放过这个大好机遇,利用村集体原先闲置的120亩耕地,种植藜麦,并与一家藜麦加工企业签订了收购订单,每年的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对贫困群众而言,他们不仅可以在藜麦地里务工挣钱,年底还能享受奖励分红。

代存忠一家原来在村里日子过得还不错,2015年,因为妻子的一场大病,花光了几乎所有积蓄,便成了贫困户。村里安排他到藜麦地里务工,农忙40多天,能挣到4500多元,年底还有1500元分红。代存忠说:“别小看这点钱,真的是救急救命钱呀。”

现在,他们一家不仅脱了贫,代存忠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凭借着与藜麦打交道两年光景积累的经验,2017年,他下定决心到海西州都兰县独自承包了100亩地种植藜麦,收入相当不错。周统寿说,现在村里人见了代存忠都直呼“代老板”。

村富民则富。安康村这种朴实的认识与想法,成就了村里不断发展的集体产业。周统寿说:“发展壮大了集体产业,我们脱贫的底气才更足,村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全村饮水、灌溉用水的费用、50岁以上老人医保缴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所获得的奖励全部都由村集体承担。”

除了集体产业,安康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就业。森林巡护、树苗浇水,这就是吉五德走上护林员岗位之后干的最多的两项工作。像吉五德一样的还有5个贫困户,基本实现了每个贫困户家中都有一名护林员。

张成福一家就是受益者。几年前,他因车祸摔断了腿,花去家里不少钱。村里安排他的妻子当了护林员,靠每月2500元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张成福的腿恢复好后,永忠又把他介绍到市公交公司工作,让他成了一名公交司机,每个月都能挣到4000多元工资。

“现在家里的条件已经很好了,我们两口子每个月固定收入就有6000多。村里很多人都叫我们‘双职工’,赶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张成福乐呵呵地说,“这是党的政策好,以前农村人最多就种种地,打打工,哪里还想过能就业,还能拿工资!”

要是晒一晒安康村的脱贫效果,那就必须看看周统寿和村两委班子仔仔细细算的一笔收入账:2017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1.1万元,7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3万元,整整高出2000元。安康村真正过上了安康生活。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安康村过上了安康生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825/5824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