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农技推广人员参观围场县马铃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现场。
“你们看,今年的洋芋长势明显比去年好了。自从我用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一季的洋芋浇水、追肥一点都不愁啦!不但能省水省肥,还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是,今年还不用覆地膜,收洋芋的时候也不用再请人回收残膜了,这水肥一体化技术真好!”姜志伟看着自家的马铃薯田高兴地说。
姜志伟是河北省围场县牌楼村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今年在围场县土肥站的帮助下,对自家200亩的马铃薯田进行了滴灌施肥设备的改造升级。
围场县是河北省马铃薯第一种植大县、全国五大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同时也是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示范区。目前正处于马铃薯的盛花期,朵朵白花盛开。笔者看到,姜志伟家周围的马铃薯田里增加了不少设备:田间地头的首部和施肥装置、中心支轴大型喷灌机、固定式微喷头等,大大小小的水肥一体化设施成为了田间的另一道风景。
据姜志伟介绍,他家里共承包了600亩地,往年都是采用膜下滴灌的方式种植。“我以前也听说过水肥一体化技术,但是掌握不了其中的具体操作方式,想用却一直不敢尝试。”他说,他家马铃薯田过去都是把固体肥做底肥,一次性撒施到土壤里,再覆上一层地膜,这样可以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
“这样的施肥方式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今年播种前,姜志伟联系了围场县土肥站站长孙占勤,想问问看有没有新的技术。孙占勤根据他们家地块的位置和水源条件,向他推荐了大垄高培土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了让对比效果更明显,孙占勤建议他,第一年在较为独立的200亩地块内试用。
“我们家上辈人种马铃薯都是‘望天收’,风调雨顺的好年头,亩产能有1500公斤左右。后来我们开始覆盖地膜,产量也确实上去了,但追肥成了大问题,后期总会脱肥。同时,每年到了收获的时候,满地都是破旧的地膜,不仅看着闹心,还得花不少钱请人来回收。”姜志伟说,今年他尝试了下不覆膜的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不试不知道,现在看来真的选对了,以后再也不愁收地膜和追肥的事了。”
2002年以来,原农业部设立了旱作节水财政专项,开展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测墒节灌、集雨补灌、抗旱抗逆等骨干技术试验示范,先后在甘肃、陕西、宁夏、河北等地设立示范区,重点推广应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特别是近年来,相继研发出了软体窖池等新型集雨新技术,试点残膜全量回收等绿色新模式,技术不断成熟,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围场县马铃薯作为河北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主战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起到了示范作用。
据孙占勤介绍,围场县坝下地区土壤土质偏砂,光照时间长,蒸发强烈。近年来,围场县逐步摸索出了马铃薯大垄高培土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因为围场县纬度较高,晚移栽和大垄高培土可以有效减少前期积温不足的影响。”他说,在滴灌带上覆土,可以替代地膜,解决水分大量蒸发的问题。较普通膜下滴灌相比,减少了地膜使用,也省了购膜和人工收膜的钱,不仅达到了省工省力、节水节肥的效果,更减少了“白色污染”,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涵养了京津冀水源。
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实施,给围场县马铃薯产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承德市土肥站站长于宝海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能够在增加收入和减少投入两方面为农民带来实惠。”经测算,在增加收入方面,采用大垄高培土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马铃薯平均亩产能达到3000公斤,比改造前亩均增产1000公斤,按每公斤1元计算,每亩可增收1000元;在投入方面,每年亩均首部设施和一次性滴灌带的投入为240元,而由于装备技术的应用,每亩可以节约人工、水电、化肥等投入230元。
“我们用增收减去开支,就可以看出,采用大垄高培土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每年亩均增收990元。目前,围场县共建设了3.33万亩核心示范区,总计节本增效329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625元。同时,项目示范区还可以辐射带动周边近10万亩的马铃薯田,增收近1亿元。”于宝海说。
承德市以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为抓手,通过要素集聚整合、技术更新换代、资源节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有效减少了全市农业用水总量。据于宝海介绍,自2013年承德市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以来,目前项目区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12%,年均节水1.7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