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日前继续通报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进展。其中,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生活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旅游餐饮污染、交通穿越等项目。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均已依法完成保护区划定工作,但仍有109个饮用水水源地尚未完成保护区划定。
另外,在农业农村部7月底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也曾提到,农业农村部于2015年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2017年又进一步启动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可以说,目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正扎实推进。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涉农环保工作还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农业农村部日前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重点要抓好五项工作,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和多元环保投入制度体系。
近些年,我国农业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就,但回收率低、处理费高依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还需要政策发力、落实给力、监管得力。
近年来,针对农药废弃包装带来的污染问题,相关部委不断完善政策设计,各地也在陆续探索管理办法。然而面对庞大的农药使用量,有专家指出,当前农药废弃包装处置管理还比较滞后,要打好农业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还需不断升级。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超过30亿个。由于缺乏专业的回收处置机构,农药包装废弃物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农药垃圾无人问津。田间地头、灌溉沟渠随处可见的各类农药包装废弃物不仅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体,更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一边是居高不下的农药使用量,一边是回收难、处理难的困境,农业污染防治的短板亟待补齐。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解决好农业污染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自2015年打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在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基础上,规范、控制、引导农药废弃物的处置。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与基层探索的不断推进,初步搭建起了农药规范使用的“四梁八柱”。
就现实来看,我国农业多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农药使用量大而分散、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全面推进这项工作既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又要坚持不懈。
农村绿色发展、农业污染防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打赢农业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呼唤更精细的现代化治理,需要在解决一个个诸如农药包装废弃处理问题中向纵深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